腳後跟疼灸什麼穴位好

  中醫學認為,腳後跟疼多屬肝腎陰虛、痰溼、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溼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執行受阻,腳後跟疼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下面是小編給你介紹的腳後跟疼灸的穴位,希望對你有幫助。

  腳後跟疼灸的穴位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因肝腎虛弱外受役邪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溼邪或慢性勞損導致經絡瘀滯,氣血執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治宜補益肝腎、通絡止痛。

  穴取太溪、崑崙、懸鐘、僕參、風池。令患者將患側襪子脫去取自然俯臥位,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針尖指向下頜方向直刺健側風池穴1.2寸如為雙側足跟痛疼就取雙側風池穴,施小幅度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留針30分鐘並每隔10分鐘重複手法一次。

  取1.2寸毫針直刺太溪、懸鐘、崑崙1寸,1寸毫針直刺僕參0.5寸,各施小幅度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分鐘,將中間有小孔的硬紙片由針尾部套於毫針上平放於針刺區域性面板上以防止在艾灸時艾灰、火星掉落燙傷患者,接著在毫針尾部插上約1釐米長的純艾段用線香由艾段底部點燃,待其自燃成灰後將灰去除為一柱,再如法換另一艾段施灸。

  足部按摩緩解疼痛

  1、拇指按揉承山穴50次,以感覺酸脹為宜。承山穴是祛除人體溼氣的最佳穴位。按摩此穴不僅可以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將體內溼氣排出,還可以促進腿部血液迴圈,快速緩解腫脹、麻木、疼痛等足跟痛症狀。

  2、拇指按揉湧泉穴3~5分鐘,以足心發熱為宜。按摩此穴可改善區域性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促進血液、淋巴液在體內的迴圈,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具有持續而強有力的鎮痛利尿作用,有效治療足跟痛。

  3、拇指指腹按揉崑崙穴1~3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崑崙穴位於腳跟處,古文獻有記載:“踝跟骨痛灸崑崙。”即此穴是治療腳踝、腳跟部位疼痛的的特效穴位。

  老人腳後跟疼偏方

  1、老人腳後跟疼偏方

  1、偏方一

  取杜仲、補骨脂、丹蔘、桂枝、川芎等中藥,傳統熬製而成,再用生薑擦拭面板,將膏藥貼在肌膚上。每付貼3天,十貼1療程。

  2、偏方二

  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藥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後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藥1次。也可吃些骨刺消痛液或骨仙片來治療的。

  3、偏方三

  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4、偏方四

  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老人腳後跟疼的原因

  1、腳跟受風溼

  這類病人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大。天氣忽冷忽熱時,行走時腳後跟疼痛難忍。

  2、腳跟血脈不活

  這類病人症狀表現為:如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或者在沙發做一段時間下地行走時,腳後跟就像針扎一樣疼,但是行走一會疼痛的症狀逐漸消失,再在沙發做一段時間下地行走又疼,就這樣反反覆覆。

  3、跟腱炎,腳跟骨刺,跟墊炎

  這類病人症狀表現為下地行走腳後跟就疼,嚴重時腳跟浮腫最嚴重時腳跟側面起包。

  3、老人腳後跟疼的治療

  腳後跟疼痛的話,可能是因為跟腱炎或者骨刺導致的,可以做一下微創治療,利用鐳射針刀鬆解術不開刀、無痛苦、治療時間短、治療效果好、費用較低;能從根本上解除病灶點的粘連等產生的疼痛頑症。詳細的情況還需要做一個檢查,確定具體的病因,然後再做其他的相應治療。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包括內服藥、外用藥,按摩、手術等。此外,區域性休息也很重要,特別是患足足跟著地支撐動作及負重行走,站立過久都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