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疼灸什麼穴位能治好

  中醫認為,足跟疼痛,是腎氣虛弱造成的,腎主骨,即便是足跟部的骨質增生和骨刺也與腎虛有關,老年人大都肝腎陰虛,這是生理規律,所以足跟疼痛多發於老年人身上。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腳後跟疼灸的穴位。

  腳後跟疼灸的穴位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因肝腎虛弱外受役邪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溼邪或慢性勞損導致經絡瘀滯,氣血執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治宜補益肝腎、通絡止痛。

  穴取太溪、崑崙、懸鐘、僕參、風池。令患者將患側襪子脫去取自然俯臥位,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針尖指向下頜方向直刺健側風池穴1.2寸***如為雙側足跟痛疼就取雙側風池穴***,施小幅度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留針30分鐘並每隔10分鐘重複手法一次。

  取1.2寸毫針直刺太溪、懸鐘、崑崙1寸,1寸毫針直刺僕參0.5寸,各施小幅度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分鐘,將中間有小孔的硬紙片由針尾部套於毫針上平放於針刺區域性面板上***以防止在艾灸時艾灰、火星掉落燙傷患者***,接著在毫針尾部插上約1釐米長的純艾段用線香由艾段底部點燃,待其自燃成灰後將灰去除為一柱,再如法換另一艾段施灸。

  足部按摩緩解疼痛腳後跟疼

  1、拇指按揉承山穴50次,以感覺酸脹為宜。承山穴是祛除人體溼氣的最佳穴位。按摩此穴不僅可以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將體內溼氣排出,還可以促進腿部血液迴圈,快速緩解腫脹、麻木、疼痛等足跟痛症狀。

  2、拇指按揉湧泉穴3~5分鐘,以足心發熱為宜。按摩此穴可改善區域性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促進血液、淋巴液在體內的迴圈,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具有持續而強有力的鎮痛利尿作用,有效治療足跟痛。

  3、拇指指腹按揉崑崙穴1~3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崑崙穴位於腳跟處,古文獻有記載:“踝跟骨痛灸崑崙。”即此穴是治療腳踝、腳跟部位疼痛的的特效穴位。

  耳部按摩緩解疼痛腳後跟疼

  1、拇指、食指捏耳部跟反射區l~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此法有行氣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跟骨骨刺,足跟腫脹、疼痛等症。

  2、食指按壓耳部踝反射區l~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經常按摩此反射區可活血通絡,對足跟部的腫脹、發炎有治療作用。

  3、食指揉壓耳部腎反射區1.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經常按摩此反射區可調補腎臟,對腎虧所致的足跟痛有治療作用。

  按摩原理:足跟痛屬中醫“骨痺”的範疇,發病原因多與中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溼有關。腎虧導致身體孱弱,外傷致使氣血不行、經絡不舒,加之寒溼入侵,由此致病。因此,在採用按摩療法治療足跟痛時,應以固本培元、祛風除溼、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為主,通過按摩相關穴位和反射區,補益腎氣,暢通足部氣血,疏經通絡,消腫止痛,達到緩解足跟痛的目的。

  足跟疼痛的原因

  1、氣滯血瘀型

  各種原因導致區域性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執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2、肝腎虧虛型

  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痠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3、寒凝血瘀型

  氣血執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後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

  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致2-3個週期月經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並有緩解區域性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週,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區域性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腳後跟疼西醫療法

  1、足跟骨刺切除術,對於頑固性跟骨痛,X片證實有骨刺者,在跟骨內側作一切口,進入跟骨,將跟骨內側骨刺全部銼除。

  2、跟骨鑽孔術:對跟骨內壓高者適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內壓降低,治療頑固性無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內側切口,達跟骨後,將跟骨內側鑽孔7~10個,效果達90%。

  3、跟骨神經切斷術:對於無原因頑固性足跟痛可採用此法,不過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將跟骨脛後神經支和腓腸神經支切斷。

  4、跟骨滑囊切除術:是將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5、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目的是通過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擺正,使跟骨有一個良好的生物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