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語言的語法

  攝影藝術也只有將自己的“詞素”按照造型法則進行構建組合才能完成造型任務。這種造型法則,借用語言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語法。攝影藝術語言的“語法”包括塑型用光規律、構圖規律、透視規律和色彩配置規律這四個部分。下面就由小編就著這四個方面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用光規律

  如前所述,攝影藝術最基本的手段是靠光造型,因此必須瞭解光的特性及其造型功能,變自為為自在。 現代物理光學研究表明,光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兩種,攝影用光一般為可見光,它實質上是一種引起人類視知覺的電磁波,波長在390_750毫微米之間,它在空間以波形方式作直線擴散式傳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但是,當它在傳播過程中遇到某些不可穿透的媒質的介面時,光將以“反射角等於入射角”的規律改變自己的傳播方向,即反射;如果遇到可穿透的媒質光會產生偏折現象,這就是折射;此外當光在傳播過程中經過障礙物邊緣或小孔時就會失去上述傳播特性,而產生衍射現象,這便是光的繞射特性。攝影藝術的用光規律,就是依據可見光的上述特性,選擇和調整好被攝物件塊面上的影和色的相互關係,使之以最佳造型效果和結構方式呈現於畫面來獲得審美價值的基本規律。

  攝影用光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兩個部分,自然光就是日光,日光的情況比較複雜,影響其變化的有地區、季節、氣候、時間等基本因素,很難自主控制,只能選擇利用。首先,從性質上劃分,日光可分為直射光和散射光。它們的塑型特徵有所不同:直射光有明顯的投射方向,能產生陰影,明暗對比強烈,富有造型性;散射光指陰天、霧天、白雲遮日或日出、日落前後不久的自然光光線呈漫散射,沒有明顯的投影,明暗反差不強烈,過於柔和,不宜用作造型。 其次,從太陽的位置看,直射光包括不太嚴重的散射光又可分為六種照明方式,它們的光照特點及造型功能如下:

  1順光 光線以與照相機鏡頭光軸相同的方向照射被攝物件,這種光稱為順光。這時物體受光面沒有陰影,物體的質感和體積感、層次和線條不能得到表現,拍出的照片畫面缺少深度感;彩色攝影的色彩平板缺乏變化。但畫面氣氛清明鮮朗。一般高調攝影常採用這種用光方式。

  2逆光 光線從被攝物件後方,逆照相機鏡頭光軸照射,這種光稱為逆光。這時對著照相機鏡頭一側的被攝物體大部分處在陰影之內,同時由於光的繞射特性假設陽光從低角度照射,被攝物體的四周將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輪廓線條。光輪廓線的粗細與陽光位置的高低成正比,越高越粗,越低越細,並且能在表面結構光滑的平面上產生耀斑。

  逆光照明所形成的輪廓線條不僅能使相同和不同的影調色調的物與物、物與背景有所區別,而且能鮮明地表現出它們在同一空間中的位置,由此形成多層景物結構。此外,逆光拍攝還有很強的顯示空氣介質的能力,以構成細微的影調變化,畫面空間感覺強烈。 逆光的不足之處是不能細膩地表現陰影區內的表面結構、紋理和顏色,除非加以補光。 如果光線從被攝物體後方兩側逆照相機鏡頭光軸照射,則稱之為側逆光。這時,光輪廓線出現於光照一側。在攝影用語中將逆光照明所形成的光輪廓線條稱之為“雙邊光”,將側逆光照明所形成的一側輪廓線條稱之為“側邊光”。

  3側光 光線從正側方向照射被攝物件與照相機鏡頭光軸大致成90度角,這樣的光叫做側光。由於側光是斜射的,被攝物體背光一側為陰影區,最利顯現明暗線條,是表現物體質感、立體感等造型效果的最佳光線。 如果光線從被攝體的一側與照相機鏡頭光軸成45度角照射,就是前側光。前側光的塑型效果是畫面影調明朗,被攝體表面有明暗區域,長於表現紋理和刻劃主體形狀。為風光和人像攝影的常用光。

  4頂光 從被攝物上方垂直照射下來的光叫頂光。這種光線除表現由上至下的明暗層次以外,還能顯示物體的某些質感,用來拍攝建築物和風光尚可,忌用於人像攝影。

  5低角光 低角光指太陽接近地平線時的光和逆光時由鏡面、水面、冰面反射的光,它們從低部照亮被攝景物。拍攝時,如按亮部曝光,畫面呈現月光如水的光效果;如按正常曝光,則畫面氣氛活潑。彩色攝影時,陽光的低角光顏色偏紅,反射光視環境而定。

  6區域光 區域光指從雲隙和枝葉間漏射下來的照明光線。用這種光拍攝的照片畫面區域性明亮,其餘部分處於暗區,可用來突出主體,造型效果視光線性質而定。

  人工光指燈光,它不僅可以自由控制,而且能夠再現自然光的一切塑型功能和表現效果,根據它的造型作用可分為主光、輔助光、輪廓光、裝飾光、背景光、腳光、眼神光、發光等八種,綜合起來看,它們具有以下幾種光效果。 塑型照明效果: 這種效果頗似自然光中的側光照明效果,明暗反差明顯,長於刻劃物體的立體形狀。 平調照明效果: 這種效果類似自然光中的散射光照明效果,被攝物體將由細微的光影變化表現出來,中間調豐富,影調柔和,缺乏立體效果和空間效果。 輪廓光效果: 這種效果與逆光照明效果相同。 特殊光效果: 即模擬和再現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的光效果,如燈光、燭光效果。 全光照明: 即綜合運用上述八種人工光的照明效果,它能最完美地表現出被攝物件的立體形狀,輪廓、質感、紋影、空間深度,並理想地完成構圖任務,是最好的照明效果。

  2、:構圖規律

  攝影藝術實踐證明,攝影藝術必須遵循造型藝術的構圖規律,它們包括:整齊劃一、參差、均衡、對稱、主次、比例、完整和多樣統一等。

  1整齊一律 整齊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說的更明確一點,是同一形狀的一致的重複。這種重複對於物件的形式就成為起賦與定性作用的統一。由此可見,整齊一律就是指畫面中相似或相同的物體以對等形式排列組合而體現出的視覺效果。其審美特性是穩定、莊嚴而又富於立體感,而且還是形成視覺節奏的基本方式。

  2參差 這是和整齊劃一相對應的構成形式美的規律。是讓“差異闖進”整齊劃一“來破壞它”。說的準確一點,參差就是畫面中的表現物通過形式因素的差異以一種既變化而又有秩序的方式組合所產生的某種視覺效果。它是避免藝術形式出現呆滯、堵塞進而獲得序中有變,亂中顯齊的有效構圖方式。

  3均衡 均衡又叫作平衡,它既包括視知覺上的同量和構圖上的對稱,也含有畫面具有多樣統一的整體感,是一種不同部分或因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空間關係。其構成方式有:對稱均衡和重力均衡 _指畫面中物體的分佈能使人在視知覺上取得穩定的,不產生傾斜的心理感受。在人的心理體驗中,視覺形象象形體一樣,是有重量的,一般是:人比動物重,動物比植物重,動比靜重;在淺背景上深色比淺色重;在深背景上,淺色比深色重;粗比細重,大比小重,色豔比色暗重,近比遠重,離支點畫面中心遠比近重。 按照力學中力矩平衡的原理來安排畫面中不同重量物體間的空間位置,就能取得視覺心理上的均衡感。而運動均衡則是指一種運動的兩極在運動過程中的平衡。 不平衡態勢重複交替出現所形成的心理經驗中的均衡感是構成穩定和整體美感的重要手段。

  4對稱 對稱是指景物中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因素在中軸線兩側以對應關係展開或組合而構成一體,這是一種絕對均衡的形式,由於構成形式的不同,對稱又可分為縱對稱和橫對稱兩種。 對稱具有穩定性、安靜的審美特性,它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的物質結構中,而且被人類最早認識。

  5主次 畫面內各造型因素之間的關係是不能平等的,否則畫面將顯得鬆散而沒有整體感。主次,就是在主構畫面時,對直接體現創作思想和審美趣味的形式因素全力加以突出,使之具有一種對其他形式因素的統率性,其他因素則起或陪襯、或烘托、或補充、或呼應的作用。主體要有凝聚力,次要部分要有趨向性。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主立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主次,是一種相比較而存在的概念,它們互相依存,矛盾統一,無主就談不上次,無次就顯不出主。主次關係能夠處理得適度而鮮明,作品才能產生“多樣統一”的高層次審美效果。

  6比例 任何客觀事物都不是由單一因素構成的,這樣就產生了處於一體之中的各構成因素之間的對比關係或稱比值關係,我們把這種關係稱為“比例”。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對各類物體的構成因素在心理經驗中形成了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固定的比值常數關係。在審美活動中,審美物件各形式因素的比值關係如果與人們的心理經驗中的常數相契合,人們就會產生快適的審美感受。這種能夠喚起人類審美感受的比值常數存在於一切被人們認為美的物體的結構中。它就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黃金分割”的比例關係。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比例關係才被引入藝術形式的構成中。

  7完整 所謂完整,指的是視知覺心理上的完整,而非單純影象的完好無缺,它是一種“意足”,而不一定是“型全”。來自畫面中全部形式因素關係的均衡與和諧的整體性,體現於結構和形象之中。

  8多樣統一 多樣,是指整體中各構成因素之間的形式差異,統一,是指整體中各構成因素間的某種共同性以及相互間存在的某種關聯、呼應、襯托等關係。多樣統一,意味著由各形式因素構建的畫面整體在統一中寓變化,整齊劃一中含參差。多樣統一是物質世界對立統一規律在人類審美活動領域中的反映,它包含了整齊劃一、參差、均衡、對稱、主次、比例和完整諸因素,是形式美綜合規律和基本法則的概括,它構成了視知覺上的高度和諧。

  3、:透視規律

  攝影藝術也像繪畫一樣,必須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創作出與現實三度空間相近似的效果,這就必須利用人類由於經驗形成定勢心理產生的空間感規律。這種空間感規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透視規律”。 透視分為形體透視和空氣透視兩種。

  1形體透視 形體透視又叫“幾何形透視”和“線條透視”,是根據光學和數學原則,在平面上用線條繪製物體並取得三度空間視覺效果的法則。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被表現的物體隨著距離的增大按一定比例縮小。其次,人在觀察物體時眼睛所處的位置是“視點”,視點向前延伸的無形的“線”叫“視線”,在遠處與視點相對應的那個“點”叫“消失點”。無論何種體積的物體分佈在空間時,都將以視線為中軸,其輪廓的延伸線都是隨著空間的加大逐漸收縮,最後集中於消失點。最後,由於視線延伸方向與物體構成的角度不同,出現在畫面上的透視狀態和透視方向也不一樣,給人的空間感受也不相同。

  正常透視亦稱平視 正常透視給人以平時站著觀察事物時的空間感受。

  蛙式透視亦稱仰視 蛙式透視給人以抬頭觀看景物時的空間感受。

  鳥瞰透視亦稱俯視 鳥瞰透視給人以居高臨下觀察事物時的空間感受。

  2空氣透視 空氣透視又稱影調透視、階調透視。由於空氣中充滿著對光線有擴散作用的介質,因此在人的視知覺中近物明暗反差大,輪廓清晰,顏色的飽和度大。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物體的明暗反差相應遞減,輪廓漸趨模糊,亮度反而增加。 這種視感覺的變化可以歸納如下由近至遠: 物像: 清晰 ~ 柔和 ~ 迷濛 階調: 深濃 ~ 淺淡 ~ 明亮 色彩: 暖調 ~ 中性 ~ 冷調 上述規律,即為空氣透視規律。

  4、:色彩配置規律

  色彩配置規律的內容可以概括為:穩定的重心、均衡的佈局、調和的層次、鮮明的對比、明確的主從、清晰的節奏、和諧的變化、突出的基調和豐富的表情。

  必須強調指出,攝影藝術造型是一種紀實性的造型,因而只能通過拍攝時間和拍攝地點的選擇來貫徹上述原則。拍攝點,亦可稱為拍攝位置,它是指照相機在拍攝時所在的位置,它包括三種因素:拍攝距離、拍攝方向和拍攝高度。 不同的拍攝點其透視方向和透視角度,被攝物體呈現的形狀、光影分佈、以至於空間佈局都不一樣,反映到作品畫面裡,視覺效果和審美價值自然也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