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哲學論文

  作為20世紀風靡全球的哲學思潮之一,胡塞爾所涉獵的純粹現象學開啟了本世紀初大眾藝術審美的先河。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影像的哲學闡釋

  摘 要:作為20世紀風靡全球的哲學思潮之一,胡塞爾所涉獵的純粹現象學開啟了本世紀初大眾藝術審美的先河。他提出的關於“迴歸事物本身”、“生活世界”和“本質顯現”等現象學觀點為人類考察客觀世界、認識客觀物件、審視自身探尋了規律。電影哲人克拉考爾的電影理論深受胡氏現象學理論影響,他不僅將胡塞爾的哲學原理純熟地運用到電影藝術中,其對電影本性的追問、對日益頹廢人性救贖的呼籲,更加完美地詮釋了電影藝術的人文情懷,開闊了電影藝術全新的理論視野。

  關鍵詞:胡塞爾 現象學 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

  中圖分類號:I207.35 文獻標識碼:A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Philosophy

  ――O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Krakauer film theory research

  DING Hong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Shandong・Jinan 250014

  Abstract: Mountain as the twentieth Century swept the world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Husserl, which covered the purely phenomenological turn-of-the-century public art aesthetic precedent. He put on a "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 " life world " and " essence to show"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human inspection objective world, realize the objective object, examine oneself seek the rule. The film philosopher Krakauer film theory by Hu 's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influence, he will not only Husserl's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skillfully applied to film art, the film nature, to ask increasingly decadent redemption of humanity 's appeal, more 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m art of humanity, broaden the film art new theory field of vision.

  Key words: Husserl; Phenomenology; Krakauer. Nature of film

  一、“迴歸事物本身”與“物質現實的復原”

  胡塞爾在對純粹現象學的研究過程中,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迴歸事物本身”這一概念,儘管這種“事物”並非指客觀存在的物理客體,而是指“事物呈現出的人的直覺反應”。但這種呈現在眾人意識中的事物卻被定義為“現象”,具有兩大特點:第一,現象即本質;第二,現象是被直觀到的。所以“回到事物本身”在胡塞爾看來,就是指返回到意識領域現象中去尋找事物的絕對真理。“在胡塞爾看來,哲學研究既不應當從物質出發去解釋精神,把精神還原歸結為物質,也不應當從精神出發去解釋物質,把物質還原歸結為精神。只有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現象’,以此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從這裡開始,才能避免心物分裂的二元論。因為在‘現象’之中既有意識到的物質的東西,也有意識到的精神的東西。可以說,現象學方法的主要原則在於‘回到事物本身’。”顯然,現象學中有關本質的呈現並非藉助概括和抽象,而是在意識中通過對特殊事物的辨識或直觀得到的,此即現象學所說的經驗還原。不難看出,胡塞爾重視人的直觀能力,不允許他們去做任何的概念、推論、判斷,試圖排除人大腦思維的先入之見,並加以懸置。他專注於現象所呈現在人意識中瞬間的樣態,承認事物已經存在事物的確實性,讓人們儘可能詳盡地去描述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迴歸原初世界――“生活世界”。

  克拉考爾認為:“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跟周圍的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在克拉考爾看來,電影因與客觀物質現實“固有的親近性”,因而具備了“物質現實的復原”這一本性,這是電影藝術摒棄隨意搬演,實現偶然性與生活流的現實意義與真實目的,這對糾正人們思維模式上日益嚴重的“抽象化傾向”大有裨益。克拉考爾毫不猶豫地堅信,通過電影來體驗外部現實或為可行之道,當然,這種電影並非那種單純娛樂化的電影,而是具有紀錄性質的影片,“很顯然,只有當我們把客觀物象所原有的那些使它們顯得‘那麼生動和可貴杜威語’的素質一一歸還之後,我們才能從自己那種幾乎不由自主的抽象化傾向中有所解脫。而經驗――對具體的事物的經驗――則是治癒心靈在科學的影響作用下染上的這種抽象化病症的良方。”可見,克拉考爾關於電影“物質現實的復原”這一本性在借鑑胡氏現象學“迴歸事物本身”哲學原理的同時,更加強調電影藝術是對“經驗還原”,更加認同電影鏡頭中的現實必須處於一種未經加工的“原初狀態”。他確信這種影像畫面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經驗直接訴諸人的感官,使人們在影像世界中體悟生活的本質,這不僅豐富了物質現象的多種含義,更有效地避免了受眾被工具理性和抽象思維異化為單面人――體現在其對悲劇與先鋒派電影的全面否定不符合電影的本性。

  二、“生活世界”與“本質直觀”   “生活世界”是胡塞爾晚年為擺脫唯我論而提出的一種將先驗自我與現實世界聯絡起來的哲學理論。事實上,所謂“生活世界”是指“通過對各種科學行為前提基礎的質疑,而在每個人的直接經驗範圍內形成的那個世界,也就是指那種絲毫不摻雜任何理性思維的直接的感性體認。”這一概念,不僅映射出了當時西方自然科學發展過程中現代人日益嚴重的精神危機,更成為了胡塞爾拯救這個危機四伏的西方社會和文化的理想武器。由此,他區分開了“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這兩個概念,認為科學世界只是一種外在的邏輯構造,充滿了不完善性和片面性;而生活世界則包括個人的、社會的、感性的和實際的經驗,具有普遍的本質必然性,而且不管自然科學如何發展,生活世界都是人類的主要的知識域,是產生科學世界的基礎,只有將生活世界作為人的價值的存在基礎,才能找回已經失落的人的存在意義。電影哲人克拉考爾在論述電影與物質現實的關係時,特別強調了電影藝術不同於一般藝術所具有的自身的運動屬性――“生活流”。“‘生活流’的概念包括具體的情況和事件之流,以及它們通過情緒、含義和思想暗示出來的一切東西。這意思是說,生活流主要是一種物質的而不是精神的連續,儘管從定義上來說,它們延伸到精神的領域。可以假定,電影對於以日常生活為形式的生活是有所偏愛的――這一假定可以在電影手段的關心現實的基本特性中找到根據。”克拉考爾認為,在電影中最能夠體現“生活流”特徵的無疑是對街道的影像表達,“電影對‘街道’的永不衰竭的興趣最鮮明地證實了它對偶然事物的近親性……就現代街道的內容來說我曾把現代街道稱之為倏忽即逝的景象的集散地,它引人興趣的地方在於那裡的意外事件要多於註定的事件,而屬於偶然事故的事件更是司空見慣”。街道在導演的鏡頭中時常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帶動劇情發展的作用,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錯落有序的建築,各種擦肩而過的陌生面孔,將一個個轉瞬即逝的影像深深地烙印在世俗的“生活世界”裡,它“使我們能夠找到某種以前所未曾注意的東西,某種就本身來說具有極重大意義的東西――我們的世界”。

  “本質”概念在胡塞爾的現象學體系中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它並不是指人為的或約定俗成的本質,而是指事物呈現出來之事,並且是無法窮盡的。胡塞爾的“本質直觀”理論是對本質的一種非推理和無邏輯性的直接洞察,是一種把此時此刻的個別經驗還原為現象本質的過程。“本質直觀”強調對經驗事實採取一種“懸置”或“加括號”的態度,從而“在直觀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到多樣性中保持不變的那種東西上面。胡塞爾所謂的‘直覺’就是直接地‘看’、審視自己的意識領域,從呈現在意識領域內的現象之中,排除那些感性的、具體的、偶然的和混雜了虛假成分的或被歪曲了的東西,即非純粹的現象,從而將純粹的現象,也就是直接呈現在意識中的‘事物本身’描述出來。這種純粹的現象是非具體的、非感性的,也就是本質。因此,所謂本質的還原或知覺方法,就是通過反省自己的主觀意識獲得事物本質的方法”。克拉考爾認為電影藝術區別於其他傳統藝術的關鍵在於,電影可以毫無保留地還原現實生活的原始面貌,電影就像一面鏡子,而其他的藝術樣式在呈現現實生活時都會帶著創作者的主觀體驗。同時,他還指出電影除了具備記錄功能外,還具有一種揭示功能,因為現實生活在影像中具有一種暗示力量,電影可以通過物質現象的各種心理――物理對應有效地幫助我們去發現這個物質世界。這種所謂的“心理――物理對應”現象,在克拉考爾看來便是一種生活現象,亦或說生活本質,兩者實為一體並非對立。顯然,克拉考爾提出的“心理――物理對應”與胡塞爾的“本質直觀”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電影的記錄功能與揭示功能,讓其與現實世界保持了一種近親關係,而“心理――物理對應”機制能夠幫助人們洞察到生活和人性的本質。“總而言之,電影所攫取的是事物的表層。一部影片愈少直接接觸內心生活、意識形態和心靈問題,它就愈富於電影性。”

  綜上所述,作為20世紀風靡全球的哲學思潮之一,胡塞爾所涉獵的純粹現象學不僅開啟了本世紀初大眾藝術審美的先河,更為多種藝術樣式彰顯其獨特魅力推波助瀾。電影哲人克拉考爾與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意氣相投,都懷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他不僅將胡塞爾的哲學原理純熟地運用到電影藝術中,其對電影本性的追問、對日益頹廢人性救贖的呼籲,更加完美地詮釋了電影藝術的人文情懷,開闊了電影藝術全新的理論視野。他在《電影的本性》一書中回答了人們對“看電影到底有什麼好處?”的質疑聲,“我們時代的生活條件也許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對生活中彷彿是非本質的東西沒有深刻的體會,便難以把握那些不易捉摸的本質的東西?今天的途徑也許是從物質、經由物質導向精神?電影也許能夠幫助我們自‘下’而‘上’?的確,我的看法是:電影――我們的同齡者――跟誕生它的那個時代有一種明確的關係;它迎合了我們內心最深藏的需要,這正是因為它可以說是破天荒第一次為我們揭示了外在的現實,從而深化了我們跟‘作為我們棲息所的這塊大地的關係’。”筆者認為,作為20世紀大放異彩的第七藝術――電影,現象學啟示我們應該回歸藝術本身去探尋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資訊和本質。現象學所研究的電影藝術,不僅把電影當作一種現象,把電影所表現的物件作為一種現象,更把作品的締造者也看作是一種現象,電影藝術呈現出創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也折射出其不同的思想傾向和內心情感。

  參考文獻:

  [1] 王嶽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 德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張慶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 胡星亮.再現現實:現象學現實主義――電影紀實學派理論評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4.

  [5] 肖平.“我要給自己劃定範圍”――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自序新論[M].現代傳播.2009.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