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英語專業相關範文

  隨著全球化程序的不斷推進,英語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但全面英語普及學習中,學術界方面對英語論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篇1

  從高低語境文化視角解析漢英語篇結構差異的成因

  但語篇的結構不是隨意組合的,是有條理、上下連貫、前後一致的有機的語言整體,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常見的語篇結構有議論、描寫、說明和敘事。不管結構如何,較大的語篇都有,只是不同的語體的語篇通常用不同的結構形式表達開頭、中間、結尾等部分。漢英語篇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本文從高低語境文化角度分析漢英語篇結構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漢英語篇組織結構對比

  對語篇差異的研究,一般認為起始於美國學者卡普蘭***Kaplan***所開創的“對比修辭學”。卡普蘭認為,英語語篇的組織結構具有直線發展的特點,英語段落通常有主題句直截了當地點明段落的中心思想,以後各句進而將其充分展開、說明,最後收尾,漢語的語篇行文方式則往往是螺旋型的,對其主題不是直接陳述和論證,而是從不同方面迂迴地進行闡述。也就是漢語語篇屬於“螺旋型”模式,英語語篇結構屬於“直線型”模式。

  斯考侖***Scollon***認為漢英語篇之間的差異在於分別傾向於採用“歸納式”和“演繹式”的話語模式。歸納就是先提出次要論據,然後在推出主要論點。說話者在得出某個特定結論之前要充分說明多方面的原因,並通過詳述論據來試探聽話者對話題的潛在接受程度,直到認為合適的時候方才引入話題。演繹是先提出主要論點,然後接下去提出次要論點或支援論證,說話之初就引入話題,是為了使後面的一系列支撐性論據顯現出清晰的關聯性。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漢語語篇結構屬於“歸納式”,類似於卡普蘭的“螺旋形”模式;英語語篇結構屬於“演繹式”,類似於卡普蘭的“直線型”模式。

  海因茲***Hinds***提出了“讀者責任型語言”和“作者責任型語言”的區別。他認為語篇的構建必須考慮讀者與作者在語篇交際過程中對意義的傳達和理解各負多少責任。讀者責任型語言要求讀者對文章作品的理解負主要責任,要求讀者自己去弄清句子及命題之間的各種語法和邏輯聯絡;作者責任型語言則假設讀者對文章的內容甚至各個命題都缺乏瞭解,作者要對讀者的理解盡最大可能的責任。

  由此他認為英語是作者責任型語言,現代漢語在西方語言的影響下不斷向作者責任型語言靠攏,但主流還是讀者責任型語言。

  二、高低語境文化理論

  高低語境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類學家Hall提出的。Hall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和實驗,指出交流是一個有語境決定的過程,意義與語境密不可分。在現實生活中,符號、語境及意義被當作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他依據資訊理論的觀點,提出了“高語境”與“低語境”。所謂“高語境就是那些交流過程要求很多共享的資訊,而本身承載和傳遞的資訊量較少,但低語境交流過程不要求那麼多的共有的背景資訊而本身承載和傳遞的資訊量較大”。

  Hall指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點,或者朝向高語境或者朝向低語境,有著複雜文化的中國處於高語境,美國文化偏向低語境。Hall認為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資訊的特色,編排的資訊處於接受者手裡及背景中,僅有微小部分存在於傳遞的訊息中。低語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資訊必須處在傳遞的資訊中,以便補充在語境中丟失的部分***內在語境和外在語境***。

  三、中美高低語境文化差異及對漢英語篇結構的影響

  中美不同的高低語境文化的特點,決定了其思維方式和交流方式的不同,進而影響了兩種語言的語篇表達模式。

  ***一***思維模式的差異———螺旋型思維和直線型思維

  高低語境的文化特點影響了其思維方式。中國人較多螺旋型思維,就是在談論一問題時不直接切題,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務,從相關資訊到話題的發展過程,是一種迂迴式的思維方式。西方人較多直線型思維,直接切入主題,把話題放在最前面也就是先敘述中心意思,由此展開,或層層推演或逐項分列,後面的意思由前面的語句自然引出。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也引起表達方式的差異。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注重隱含的含義,他們認為隱含的東西要比說出來的東西更重要;他們能夠識別出實際的話語和真實意圖之間的差異。而低語境的文化傾向於明確說明的資訊,而不是有關各方清楚地“理解”的資訊。所以在篇章結構上漢語語篇“螺旋型”發展,英語語篇結構屬於“直線型”模式。

  漢文化的螺旋式思維特點決定了其語言是歸納型語言,即中心句和關鍵的總結性話語置於末尾,前面所說的是客套話和引言或者是闡釋。人們通常要等到高語境的發話者把話說完才能瞭解會話意圖。英美文化的直線型思維特點決定了其語言是演繹型語言,即最先說中心句,其後都是對其闡述,幾乎沒什麼客套語,即使有也非常簡潔。這就是為什麼斯考侖認為的漢語語篇結構屬於“歸納式”,而英語語篇結構屬於“演繹式”。

  ***二***以聽者或說話者為中心

  高語境交際文化中,“意義的傳達更多地依靠語境和讀者的意會,作者不需要把什麼都說出來,把什麼都說的很清楚”。在低語境交際文化中,“意義主要由語碼來負載,作者自然要求承擔較多的責任,把該說的意思說明白,開門見山,一以貫之”。

  所以高語境文化以聽者為中心,意義在於聽者的解釋之中,重點在於聽,而低語境文化以傳播者為中心,意義在於傳播者傳輸的資訊之中,重點在於如何明確表達資訊,如何改善資訊來源的可靠性,如何提高傳輸資訊的技巧。高語境下的交際者希望聽者在理解資訊或意義時承擔責任,認為講話者沒有必要用語言將其要表達的意義完全地精確地表達出來,而是由聽者通過語境來解釋語義。而低語境下的交際者則認為講話者、作者應對交際對方負責,應將要表達的語義講清楚,使之易於理解。聽者、讀者如果對詞語含義不清楚或沒有完全理解,可以要求說話者、作者解釋。正是高低語境交際文化這方面的差異,海因茲提出了“讀者責任型語言”和“作者責任型語言”來解釋漢英語篇的差異。漢語語篇傾向於讀者責任型語言,英語語篇是作者責任型語篇。

  四、結語

  對學習外語的人來講,儘管掌握了目的語的語法規則,但缺乏對目的語語篇組織規律的認識,會無意識地把本族語的語篇組織規則遷移到目的語中去,從而造成語篇結構的差異,導致交際失誤。漢英語篇結構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因為高低語境文化的不同產生的。在組織篇章結構的時候要根據寫作物件的文化選擇恰當的語篇結構。

  參考文獻:

  [1]朱曉姝.跨文化成功交際學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愛德華·T·霍爾.居延安等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3]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篇2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語言學分析

  一、概述

  關於虛擬語氣的分類,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是姚善友***1964***的分類,他在總結其他語法學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英語虛擬語氣有7種主要形式:be型虛擬形式、were型虛擬形式、hadbeen型虛擬形式、shouldbe型虛擬形式、shouldhavebeen型虛擬形式、should/wouldbe型虛擬語氣、should/wouldhavebeen型虛擬形式。姚的觀點得到了傳統語法學家薄冰、張道真等的支援。國際上影響比較大的是Quirk***1985***等的觀點:英語虛擬語氣只有兩種,Be型虛擬語氣和Were型虛擬語氣。當然也有人質疑英語虛擬語氣的存在,如易仲良***1999***在《英語動詞語義語法學》一書中完全否認了虛擬語氣語法範疇的存在;謝國平***2010***也主張完全擯棄虛擬語氣。上述關於英語虛擬語氣的不同分類和觀點,給英語學習者和研究者帶來了困惑。筆者將從解釋的視角出發,結合認知語言學中距離性理論和漢語虛擬句來分析,以論證英語中存在虛擬語氣並揭示虛擬語氣的本質。

  二、距離性———動詞時態隱喻的認知語言學視角

  Tylor在談到英語過去式時指出,“

  聶亞寧認為,現在時態的be標記形式以及第三人稱標記形式標記的是人際距離,正如英語動詞在一般現在時態表現了一種與現在時刻的“零距離”,英語動詞祈使語氣表達了說話者的命令和聽話者執行命令的“零距離”。這符合認知語言學所說的語言的體驗特徵,即英語動詞一般現在時語義特徵隱喻性地對映到英語祈使句的語法範疇。我們贊同這種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對英語現在時和祈使句關係的解釋。

  從認知語言學距離性理論出發,筆者認為虛擬句***英語和漢語的虛擬句***中動詞不表達時間距離***temporalremoteness***,而是表達現實距離***fac-tualremoteness***或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remote-ness***,現實距離指說話者的假設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心理距離指說話者的願望和動作實現之間的距離,其中心理上的距離是由動詞現在時的時間距離在空間上的隱喻得來的。

  三、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語言學分析

  Quirk***1985***認為虛擬句分為現在式虛擬句***be型虛擬句***和過去式虛擬句***were型虛擬句***。

  ***一***現在式虛擬句***be型虛擬句***

  現在式虛擬句又分為命令性虛擬句***MAN-DATIVEsubjunctive***和套語式虛擬句***FORMULA-ICsubjunctive***。

  1.命令性虛擬句***MANDATIVEsubjunctive***

  最常見形式存在於that從句中,該從句中的動詞為原形動詞,因此,從句中沒有了陳述句對主語和限定動詞的一致性的要求。

  Thecommitteeproposes/proposed***that***Mr.Daybeelected.

  Idemand***ed***thatthecommitteereconsideritsdecision.

  Hissolerequirementis/wasthatthesystemwork.

  命令性虛擬句能產性很高,that從句中可以是任何動詞,只要主句引導that從句的表達涉及要求、推薦、建議、決心、意圖等。表達的形式可以是動詞、形容詞或者名詞,如:

  Theyrecommend/Itisappropriate/Wewerefacedwiththedemandthatthistaxbeabolished.

  2.套語式虛擬句***FORMULAICsubjunctive***

  用在獨立分句的某些固定表達中,這類虛擬句中的動詞也是原形動詞。如:

  GodsavetheQueen!

  Comewhatmay,wewillgoaheadwithourplan.

  Sufficeittosaythatwewon.

  Bethatasitmay,wehavenothingtolose.

  套語式虛擬句通常比較正式,它們都表達說話者的心理意願。

  不難看出,be型虛擬句是一種特殊的祈使,一種間接的心理祈使。無論是能產性很高的命令性虛擬句,還是比較固定的套語式虛擬句,它們都表達心理“零距離”關係。該型別虛擬句表達的是命令、要求、建議、願望等與現實之間的“零距離”———心理上的零距離。所以,be型虛擬句的動詞原形不表達時間關係,這類虛擬句中沒有了陳述句對主語和限定動詞的一致性的要求,而是表達一種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remoteness***。

  ***二***過去式虛擬句***were型虛擬句***

  過去式虛擬句就是所謂的were型虛擬句,表達的是假設的、非現實的意義。它被用在由if,asif,asthough,though引導的狀語從句和wish,sup-pose等動詞後面的名詞性從句中。過去式虛擬句的動詞只限於were***在非正式場合was也可以用,此情況不在本研究內***。

  IfIwererich,Iwouldbuyyouanythingyouwanted.

  Timalwaysspeaksquietlyonthephone,asthoughheweretellingasecret.

  Iwishthejourneywereover.

  Justsupposeeveryoneweretogiveupsmokinganddrinking.

  動詞的過去式最典型的意義當屬表達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在were型虛擬句中,動詞were不再表達時間上的過去,而是表達事實上的距離***fac-tualremoteness***,當然,這種距離***remoteness***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假設。

  四、來自漢語的啟示———漢語虛擬句分析

  石毓智***2010***把句子分為陳述句和虛擬句,陳述句表達的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行為、性質、變化、關係等;虛擬句表達的是非事實、假設、主觀意願的事件、行為、性質等,漢語的虛擬句包括祈使句、疑問句、條件句、假設句、意願句等。石毓智從虛擬和現實的對立出發,闡述了漢語陳述句和虛擬句的句法差異,下面筆者用認知語言學距離性概念來闡釋這種差異。

  ***一***漢語虛擬句中動詞體標記受限

  我們知道漢語中動詞的體標記有“了”、“著”、“過”,它們表示時間關係,可分別表示過去式、進行體、完成體。在表述勸說、要求等動詞後的從句表示理想的、非現實的事件時,從句中的動詞只能用虛擬語氣。也就是說,動詞不表示時間關係,只表達“理想距離”,故動詞不能加體標記“了”、“著”、“過”,而是用非限定形式。

  a.大家都勸他到國外唸書。

  b.※大家都勸他到國外唸了書。

  這和英語裡的命令性虛擬句極為相似,它們都表達建議和實現之間的心理“零距離”。故這類從句中動詞不表達時間關係,是非限定形式。

  通過體標記“了”、“著”的加入,再一次證明,表假設、意願、疑問的虛擬句中的動詞不帶有時態範疇,是非限定性的。

  ***二***漢語虛擬從句的否定

  漢語中有種表命令、祈使的動詞所引導的從句的動詞不能被“不”、“沒有”否定,只能被“別”、“不要”等否定。例如:

  a.我叫你先別/不要看電視。

  b.※我叫你先不/沒看電視上述帶虛擬語氣的句子都有祈使意義。

  “別”、“不要”是祈使句的專職否定詞語,這裡虛擬從句中動詞“看”不具有時間屬性。

  ***三***漢語“不…不”結構與虛擬句

  現代漢語裡,“不”和“沒”有明確的分工:“不”否定連續的性質、動作、行為,“沒”否定離散的詞語。這一規則也是陳述句通常遵循的,而在漢語的虛擬句中,這種規則可以“打破”。

  1.漢語“不…不”結構與動補結構動補短語有離散型,表達一種結果。所以陳述句裡的動補短語只能被“沒”否定。

  a.我沒有看完那本書/我不吃飯。

  b.※我不看完那本書。

  c.不看完那本書,我不睡覺。

  d.不做好作業不能出去玩。

  a是陳述句,表達一種事實。c句這樣的表虛擬的假設句,整個句子為雙重否定“不…不”所修飾,動補結構“看完那本書”不表示時間關係,而是離散型的結果,是一種假設的事實。

  2.漢語“不…不”結構與動詞重疊式動詞重疊式在陳述句中表示某一動作的短時量的量級,其中包含副詞的意義,重疊式為動詞的基式確定了程度。由於動詞重疊表示一個較低的量級,該類陳述句不能被“不”否定,而在表虛擬的條件句中則可以。

  a.每天早上都鍛鍊鍛鍊身體。

  b.※每天早上都不鍛鍊鍛鍊身體。

  c.每天早上不鍛鍊鍛鍊身體,一天就沒精神/難受/想睡覺。

  這也是虛擬條件句雙重否定***我們把做本不該做的事情———“睡覺”———看成否定***。“不鍛鍊鍛鍊身體”中的“鍛鍊鍛鍊身體”相當於離散的詞語,條件句“不鍛鍊鍛鍊身體”在這裡只是表達一個虛擬的事實,不表達時間關係。

  3.漢語“不…不”結構與持續體標記“著”動詞加“著”表示進行體,陳述句不能加“不”否定。而在表虛擬的條件句中則可以,因為在表虛擬的條件句中,動詞沒有時態,不表示時間關係。

  a.他聽著收音機。

  b.※他不聽著收音機。

  c.他不聽著收音機就學不進去。

  a句表達進行體***過去時或者現在時***,是陳述一個事實。c句也是雙重否定“不…不”,即沒有前面一種情況“聽著收音機”就沒有後一種情況。並且“聽著收音機”只是表達一種進行體概念,不表達時間關係,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者將來“聽收音機”。

  通過用“距離性”對現代漢語陳述句和虛擬句句法差異的解釋,更進一步印證了“距離性”這一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解釋力。在漢語的虛擬句中,動詞不再具有時間範疇,不表達時間關係,而是心理距離或非真實性距離。正是這一區別使漢語陳述句和虛擬句呈現出句法上的巨大差異,前文我們也用距離性解釋了英語虛擬句的本質,可見,距離性這一認知語言學概念有跨語言的解釋力。

  五、結束語

  距離性這一概念的提出基於原型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運用距離性進行分析,發現在陳述句中時態表達時間關係;在虛擬句中由於心理或事實上的“距離性”,動詞的“時態”不再表達時間關係,而是表示一種真實性距離或心理距離。型別學是研究語言共性和差異的學科,而“虛擬語氣”這一概念在英漢語中表現的型別學上的相似性,可以用認知語言學中“距離性”概念得以很好的解釋,這對更好地認識英語虛擬語氣和漢語虛擬句都是很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姚善友.英語教學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53.

  [2]QuirkR.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

  [3]易仲良.英語動詞語義語法學[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88.

  [4]謝國平.英語虛擬語氣的合理歸屬[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14.

  [5]TaylorJR..

  [6]聶亞寧.距離性———英語動詞時態隱喻性對映的理據[J].外語學刊,2009***1***:58-62.

  [7]石毓智.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5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