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記憶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麼

  不少老師反映,在歷史課上經常有學生髮出這樣的感慨和困惑:“老師,這個條約內容我已經認真地念了兩遍了怎麼還是記不住?”“前天我還記得很清晰,今天怎麼又忘得一乾二淨了?”這實際上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對最基本的人腦記憶的科學規律不甚了了。很顯然,教師只有在平素教學中有機地向學生滲透相關知識,讓學生養成循著記憶科學規律去掌握歷史知識的意識,歷史記憶才不會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沉痾。

  眾所周知,理解記憶因是建立在對識記材料的內在聯絡和外在背景有比較透徹的認識和體驗的前提下,因而比簡單刻板的機械記憶更精確、更牢固。所以,理解記憶應該在記憶方式中佔有相當大的權重。但是,實際情況是學生運用機械記憶的比例高達45℅左右,而理解記憶比例僅佔25℅左右。所以,這就提醒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僅陶醉於當一位歷史知識傳授者,而要有意地引導學生結合典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理解特定的歷史知識及其內在的必然聯絡。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而方法則提高記憶效率的保障。而實際上學生在記憶歷史知識時,經常運用多種方法的只佔五分之一左右,偶爾用一兩種方法不到一半,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在記憶歷史知識時,幾乎從不講究方法。“我腦子聰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為個別優等生的口頭禪,自豪感溢於言表。事實上,即使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而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從外部環境選擇、記憶主體變通、記憶物件重組和記憶手段創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當的技巧,要想銘記歷史,也只能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