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

  挑戰自我是成為名師的關鍵;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是成為名師的永不滿足的目標。九年級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一、教材處理: “顧後”與“瞻前”

  由於我市現用化學教材為滬教版新課程,這套教材我市已使用五年了。 “金屬的化學性質”、“置換反應”是被編寫在上冊課本第五章第一節《金屬與礦物》中,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及運用”則編寫在下冊課本第七章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第二部分鹽的知識中。不同於人教版新課程化學教材的編寫順序和編寫內容,將這三部分內容都編寫在下冊課本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中。當我們選擇上人教版,定下課題為《金屬的化學性質》後,無疑對我而言是一次新的嘗試與挑戰。因為教材的不熟悉,所以首先我需要閱讀教材,然後分析處理教材。通過“顧後”、“瞻前”等方法確定好教學內容的“序”。

  一“顧後”處理

  所謂“顧後”,就是在處理某一部分教材時,不僅要著眼於該部分內容,而且要放眼於教材後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內容,以便為現學內容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鞏固的深化點,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掃清障礙、埋下伏筆。

  1.疑點適當後置。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相對較弱,因此有些問題難以一下子說清道明。對於其中某些疑難點的突破可暫時擱一擱,待時機成熟再加以解決。如“金屬活動性順序”概念中“活動性”的理解與運用在學習時不妨放一放,待“金屬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之後,再對“金屬活動性”加以理解深化,併為學習本單元的第三課題《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埋下知識鋪墊。

  2.方法及時介紹。及時介紹研究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能給學生的後續學習帶來裨益。當學生第一次上化學課,接觸到化學實驗時,教師就會把實驗觀察的方法介紹給學生:首先觀察反應物的色態;然後觀察反應過程中的現象;最後觀察生成物的色態。這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眼前的“看什麼,怎麼看?”的問題,而且對學生良好的觀察實驗習慣的養成也極為有利。當學生第一次動手完成實驗時,教師就會把基本操作技能規範的傳授給學生,這又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而且對學生獨立實驗設計和操作解決問題有益。

  二“瞻前”處理

  瞻前,是指處理某一部分教材時,除了要著眼於該部分教材,放眼於後面的教材外,還要回過頭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過的內容,達到解釋前疑深化知識的目的。翻閱人教版上冊教材會發現已有幾處涉及金屬化學性質的內容:如P30鋁箔的燃燒;P38鐵絲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反應的現象對比;P91鎂帶的燃燒;P63拓展性課題氫氣的學習,瞭解用部分金屬與酸反應可以製取氫氣;P88鐵釘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預複習,進行恰當的“瞻前”處

  1.釋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學知識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是處理教材時進行釋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證。如學習金屬化學性質時,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與鹽酸、硫酸等反應產生氫氣呢?釋疑性“瞻前”,常常能讓學生茅塞頓開,給學生帶來溢於言表的心理愉悅。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種集可能性、必要性於一體的處理教材的方法。如學習過鋁、鐵、鎂等金屬能與氧氣反應,為何不同金屬反映時的劇烈程度不同,並且相同金屬在空氣和氧氣不同條件下反應也有所不同呢?

  3.串聯性“瞻前”。 通過溫故而知新,大膽猜想與假設,通過科學探究歸納總結金屬的化學性質,並分析判斷金屬活動性的方法。串聯性“瞻前”處理得好,能給學生創造出一種“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險”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學生懂得“學海無涯”的道理,為他們增添學好化學的動力。

  4.併網性“瞻前”。教材中分散著許多化學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教者要注意將這些“散兵遊勇”及時歸類,形成網路。如將整理金屬的化學性質,理解金屬的活動性,判斷金屬活動性的方法,排列金屬活動性的強弱順序,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知識點併網。實踐證明,這種處理教材方式對提高學生的統攝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十分有利的。

  總之,“顧後”與“瞻前”是對義務教材進行處理的兩種方法。處理教材時,教者既要能“顧後”,又要能“瞻前”,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遵循學生認識規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過程,所以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習慣。他們對化學現象、化學實驗興趣濃厚,有探求欲,表現欲和成就欲。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上,本節內容以金屬知識的學習為線索,通過閱讀、查閱資料、討論和概括等,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及資訊加工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以及通過比較歸納等,學生逐步掌握了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

  同時,實驗探究在本節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在廣泛參與並積極探求中一步步揭開金屬有關性質的面紗。不僅使重點變為學生主動探求的知識得以落實,並把難點通過實驗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做到了深入淺出。

  總之,對幾種金屬採用橫向比較的教學內容設計是第一次嘗試,從實踐來看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編排方案。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三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是一邊學知識,一邊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在總結得出結論後,插入生活實踐問題,讓學生邊學邊用,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利用多媒體模擬微觀反應的實質,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的理解置換反應的定義,加深印象,同時在學生探究實驗結束後,再利用微機進行分析總結,效果顯著。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既學習了知識,又觀動畫,還加深了理解,突破了教材的難點和重點。

  本節課既有學生探究活動,又有動畫模擬,而且在授課的過程中,還穿插著問題的解決,使得本節課的課堂容量有些過大,有一些知識完成的比較倉促,不透徹。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嘗試將其分成兩節課來完成,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學生在探究活動時,課堂的秩序顯得有些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學生活動探究實驗時的課堂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