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文章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記一次創新思維訓練

  爺爺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新時期的少年朋友,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一定要努力培養創新思維。所以,今天老師給我們做了一次創新思維訓練。

  首先,老師給我們講了《猴子與帽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如果守著老經驗不放,會連猴子也不如,一定要不斷去創新。

  接著,丁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1+1=1 2+1=1 5+7=1 4+9=1”幾個算式,讓我們思考要什麼情況下等式成立。我們的眼珠骨碌碌直轉,幾分鐘過去了,我們一個個疑雲籠罩,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丁藝恆舉起手來,大聲說道:“1裡+1裡=1公里。”“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大家絞盡腦汁地想也沒想出來,就被丁藝恆給說了,一個個都說自己笨。

  那2+1=1怎麼會等於1呢?我嘴裡“嘶嘶”吸著冷氣。對了,2+1=3,3和1又有什麼聯絡呢?我聽見有人嘴裡不停地說著月份,卻又想不出來是什麼關係。這時,我把手高高的舉了起來。“2個月+1個月=1季度。”“天才呀!”丁老師誇道。

  “5個月+7個月=12個月=1年”一個聰明的同學解出了第四題。

  “4點+9點=13點=下午1點”又一個天才“誕生”了。

  隨後,丁老師又在黑板寫下了三組數字,分別是:1、3、7、8,2、4、6,5、9。讓我們找出這三組數字有什麼不一樣。鄭潔麗快速地把手舉起來,似乎早已想好。“第一組有4個數字,第二組有3個數字,第三組有......”同學們陸續把手舉起來。王君峰說“第一組有奇數也有偶數,第二組全是偶數,第三組全是奇數。”

  “回答得真好!還有什麼不同呢?”丁老師繼續問道。

  我們的思維快速旋轉起來,生拍被別人先找出答案。過了幾分鐘,老師見我們實在沒轍了,就開始啟發我們:“請同學們把每組數字讀讀看,看從讀音上能找出什麼不同?”

  丁藝恆反應最快,說:“第一組全部念平聲,第二組全念去聲,第三組念上聲。”

  果真是的,我們吃驚地瞪大眼睛。唉,誰又會從數字想到聲調上去呢?

  這個簡單的數字遊戲告訴我們:就是面對生活裡那些看似乎不可思議的東西,只要調整一下自己的思維,換一個思考的角度,就會得出異乎尋常的答案,這就是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

  蘇東坡曾說過:“文章最忌隨人後”,陸游也說過:“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維成果的展示,作文創新首先是思維要創新。作文思維創新,能使文章思想獨到、新穎而深刻。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高智慧活動。它具有一般思維的性質,又具有獨創性、突破性和新穎性。創新思維的結果是實現知識和資訊的增值,這是一般思維所無法比擬的,這些正是我們作文所必備的。培養學生作文創新思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命題創新

  作文的成功,首先取決於命題者的指導思想與教學觀念的更新,取決於作文命題的開拓與創新。

  命題創新首先要啟迪學生的思維。為此,我們應當讓學生學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並把思維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掌握人類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增強學生憑藉語言進行思維的能力,是語文學科特有的任務,也是作文訓練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出發——到達》一題,可以讓學生生髮聯想,用讀者本身的人生體驗去理解感受,轉換成與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經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個追求的目標達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個目標。“出發”和“到達”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藝術寫照嗎?悟透了這一層,結合人生實際進行聯想,“追求”無時無處不在:學業的進步,友情的發展,事業的開拓,科學的探索,品行的提高,人性的完善,民族的振興——所有這些都是切合題意的表現題材。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出發”和“到達”的認識不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思考。

  其次,命題創新還可以從發展學生個性方面著手。由於學生成長的家庭及社會環境不同,由於學生個人性格、愛好等方面的不同,我們不能否認,人是有千差萬別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就應看到學生在興趣愛好、思想認識、情感情趣等方面的差別。正視這些差別,採取話題作文、自命題作文的形式,就能為每個學生展示他們的個性和成長提供機會,從而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發展。

  二、思路求新

  突破思維定勢,對同一問題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異答案的思維方法,對於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創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學生看到一個作文題,往往囿於習慣性思維方式,正像心理學家由貝弗裡奇所說:“在思考同一問題時,我們的思想往往重複同樣的途徑,這是因為各個觀念已經合成為一個固定的思維鎖鏈。習慣性思維程式的造成就好像條件反射一樣,這樣往往不能使人擺脫無益的思想途徑。”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嚴重束縛了人的獨創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寫出的的文章缺少個性,缺少新意。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文題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題目的含義,從而使學生獨闢蹊徑,寫出有新意,寫出有創見性的文章。

  比如,以“說冰”為話題,讓學生寫一篇借題發揮、託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學生可能就冰說冰,說冰清玉潔,說冰涼冰冷。此時,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從“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引發出學生勝過教師的觀點;從冰由水結成後體積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環境中可能被塑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據冰與水本為一家,可是結成冰後卻高高在上的情況,諷刺那些蛻化變質的人等等。

  三、材料喜新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科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需要新穎的材料作基礎。那麼,生活就是我們作文材料取之不盡的源泉,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進而發揮想象能力,憑藉其中豐富的人文意蘊成為哺育學生感知能力的溫床,充分而準確地佔有源於生活的材料。比如:《一個落榜生的日記》表達的是“誠信”的主題,這篇作文寫了五天的日記:7月7日這一天,“我”因為誠信,並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寫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這一天,記“我”落榜,無力復讀,去給一個服裝店的老闆打工。因為誠信不願在價格上欺騙顧客而被解僱。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學美容。11月25日“我”擁有了自己的美容院,並且誠實守信地開展經營活動。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在中學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穎性。

  四、體裁出新

  美的事物應當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統一。一篇作文僅僅有美好的內容而缺少形式的美觀,仍然不能稱作美文。在歷年高考中,都會出現許多體裁新穎的作文。比如,有寫寓言故事的,有寫話劇的,有寫書信體的,有寫會議記錄的,有寫日記體的,有寫文言小說的,有寫新聞的,甚至別出心裁寫就診報告、尋物啟事、數理化公式、說明書的,等等。形式的創新確實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千萬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體裁新穎的作文,會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五、語言思新

  語言是最具個性化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最具個性化的作家是最具個性化語言的作家。把幾部名著拆開後混雜在一起,我們從中揀拾幾頁,僅從語言方面便可以區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文章的載體。文章要有新意,所運用的語言也必須具有個性。

  語言創新可以從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用修辭、意蘊深厚方面下功夫。

  詞語生動首先建立在準確的基礎上。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我們不論要描寫些什麼事物,要把它表現出來,只有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它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人們應苦心探索,非要找出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僅僅找到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以為滿足,更不可因為搜尋困難隨便用一個詞來搪塞了事。”詞語的靈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規,大膽想像,敢於創新,這樣就可以把靜態的事物寫活,把動態的事物寫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寫得形象動人。如“我是常常去讀山的,遠遠的讀其蒼茫,近近的讀其清幽;精讀其豪放,細讀其沉澱。讀青、讀綠、讀和諧、讀靜謐。”這一“讀”字就是應超常搭配的需要產生的。

  句式靈活常常表現為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語序的選擇等多種形式的靈活安排。如“宮廷的猜忌、冷漠、傾軋、空虛像陰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讓她顫抖;異域的寂寞、無助、排擠、思鄉卻又像寒流時時侵襲她的心,讓她驚駭。和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待嫁的少女舉目無親,戍邊的將士浴血奮戰,無辜的父兄沙場喋血。”這個片斷準確表現了昭君面對心靈選擇時的矛盾心理,前面兩個句子是長句,成功地渲染了昭君進退兩難矛盾猶豫的壓抑感,後面的幾個句子是短句,準確地描繪了戰爭造成的一幅幅慘狀,營造了促使昭君痛下決心的催人力量。整散句是字數相近,結構相似,內容互相補充、互相映襯的句子。“失金者小失,失友者大失,失信者全失。”“沒有誠信的滋潤,心靈也將乾涸,靈魂都會枯萎,生命也將失去意義啊!”整散結合在表達上會產生明顯的效果。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語氣有舒緩之處,也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舒捲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強調作用。

  修辭可使文章語言有色彩,能讓讀者產生種種感受,甚至調動想像和聯想,在心中喚起某種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應用比喻關鍵是要準確、新穎,能反映事物的特點,喻體要新。如“妻子如鐘錶。漂亮時髦的妻子像手錶,隨身攜帶,一刻不離,大家都看得見。老實的妻子像掛鐘,只在家裡盡她的義務,但不能跟丈夫到外面去。潑辣的妻子像鬧鐘,只能在家裡,她發脾氣時,即使是更深夜靜,也會放聲大鬧。健康的妻子像老牌的手錶,久用不壞。文弱的妻子像冒牌鐘錶,一碰就壞,屢修屢壞,派不上用場。”這段比喻新奇而合理,廣博而貼切。善用排比可以擴大表達的容量,形成磅礴的氣勢。比如:“人生之舟,不堪重負,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學追隨;失去了才學,有機敏相跟。但失去了誠信呢?失去了,你所擁有的一切:金錢、榮譽、才學、機敏……就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如過眼雲煙,終會隨風而逝。”好的作文還善於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藉此展示自己的積累,擴大文章的容量,增強文章的辭采。如:“選擇永恆,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鐵馬去’的慷慨志向;選擇永恆,需要‘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尋,需‘要留清白在人間’高潔。”

  文句有意蘊主要表現為句子含有豐厚的內蘊,追求警策性、哲理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結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讓人讀後產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聯想的收穫。要寫出文句的意蘊,需要常常對事理進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常常優化自己的語言習慣。只要有心追求,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寫一些這樣的句子並不難。如關於生活、思想、學習等,我們完全可以寫出類似高考作文中這樣一些哲語佳句:“一次心靈的選擇是一次生命質量的提高”,“在人生的關節和轉彎的地方,要學會轉身”;“一生都追趕春天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一朵永開不敗的花朵”,“我們的生活是一本書,在每一頁晴朗的日子上,都閃耀著太陽鮮紅的印章”。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動的個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勤于思考,追求創新,久而久之,就能開拓學生的思路,開啟創新的大門,見到應有的效果。

  :想象力與創新思維

  O這是一個什麼?

  這個問題或許太小兒科了,可這個問題得出來的結果在中國就會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圓圈。可如果是在美國發達國家,孩子們一定會奇思妙想。這是一個太陽,這是一個餅乾,這是一個輪胎。

  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統計,中國的孩子計算能力是全球第一,而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確是倒數幾名。這絕對是個驚人的的統計。難怪我們中國總要靠外國的先進技術,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孩子缺乏想象力與創新思維。

  這種種原因主要存在於家庭教育。在國外,孩子們所做的每道題目,家長都不會告訴其答案,主要是靠自己想象與思考。而在中國家庭,孩子們從小思想就已經被禁錮,魚兒只能在水中游,鳥兒只能在天上飛,汽車只能在路上走,1+1永遠只會等於2。這樣的禁錮教育最終導致了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衰退。這就有力的說明了我們中國缺乏想象力與創新思維,永遠就只會在自己或別人所設圈套中行走,而永遠走不出這個圈子。

  中國所有的爸爸、媽媽們,多給孩子們一些自由想象空間,不要責怪他們的胡思亂想。有時他們的胡思亂想可能會締造出一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