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羅曼羅蘭評價是怎麼樣的

  羅曼·羅蘭因其作品富含著英雄主義的色彩和反戰的思想,因此一直以來,都受到讀者和文學界的好評。那?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羅曼羅蘭的評價

  奧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傳記家茨威格對羅曼·羅蘭評價說,在羅曼·羅蘭的房間裡,他可以感受到一種在人性上和道義上的優勢。他對此解釋說,這是“一種不帶驕傲情緒的,內心的自由”。他認為,這種氣息體現在像羅曼·羅蘭一樣堅強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他認為,羅曼·羅蘭在關鍵的時刻,可以代表歐洲的良知。這是茨威格初見羅曼·羅蘭的印象,在乍見之下,他已將羅曼·羅蘭認定為歐洲思想的領袖。

  在深入瞭解了羅曼·羅蘭後,茨威格對他的才華佩服地五體投地,因此有對羅曼·羅蘭評價說,在羅曼·羅蘭一個人的身上,就把詩歌、音樂和科學三個方面完美地結合起來,不僅如此,在他身上,還完美地融合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文化。因此,這樣的“三位一體”在羅曼·羅蘭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讓他可以成為“時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爆發之後,羅曼·羅蘭發表言論,反對歐洲國家對蘇聯的干涉。因此,蘇聯的文學家、教育家盧那查爾斯基將羅曼·羅蘭評價為和平主義教皇。

  1915年,羅曼·羅蘭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獲得了當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閱讀了羅曼·羅蘭的這部小說後,對其評價為“文學創作中高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在描寫各種不同典型時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和真實性”。

  羅曼羅蘭的思想

  羅曼·羅蘭的思想主要體現他在人道主義理想化方面,他的一生始終貫徹著這個思想,並將其推向全世界、全人類。他在人道主義思想上,重要突出三個特點,即對真理的追求和博愛精神,以及宗教思想。

  在初期,羅曼·羅蘭的思想基礎建立在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之上,他將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看作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在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之中,都無不在朝著這方面進取,渴望著能將這些思想付諸實施。

  除了受到啟蒙運動的啟發,羅曼·羅蘭的這一思想,還來自於宗教。他認為“神”、“真”、“愛”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必定的聯絡,同時也有主次之分。他認為“神”是締造一切的主要根源,而神的靈光無所不在,即體現在人的心理上和自然上,從而創造出如“真”、“愛”這樣的思想。而“真”、“愛”正是神的主旨體現。

  羅曼·羅蘭的思想在當時是極其賦有積極意義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首先,他對於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太過於理想化。而實際上,他所謂的理想,在當時的法國已經成為了一紙空文,因此他所謂的理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其次,羅曼·羅蘭的思想代表著小資產階級知識者的階級意識。第三,過於神論化。他將由、平等、博愛歸功於神的仁慈和恩賜,成為了形而上學式的引申。

  羅曼羅蘭簡介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於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因為他的母親在音樂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因此羅曼·羅蘭也從小培養了對音樂的愛好。15歲的時候,他隨父母一起遷居到巴黎,並求學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那裡考取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

  1897年,羅曼·羅蘭的第一部作品《聖路易》在《巴黎雜誌》上發表,標誌他的創作歷程的開始。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世界名著《名人傳》,其中包括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朗琪羅等人的傳記。同時,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也在此期間發表,並獲得了1913年度的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的羅曼·羅蘭正在瑞士定居,他發表了許多反戰的文章。第二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他在1916年才得到獎金。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曼·羅蘭又參加了歐洲帝國主義的活動。

  1935年,在高爾基的介紹下,羅曼·羅蘭和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見面。1938年底,羅曼·羅蘭啟程返回故鄉,定居在巴黎。後來二戰爆發,1940年德軍攻佔巴黎,羅曼·羅蘭遭到了德軍的嚴密監視。直到1944年,巴黎解放後羅曼·羅蘭才重新活動自由。同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在家中去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