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敘調的簡介

  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曲調叫“宣敘調”,宣敘調一名詞,語出意為“朗誦”的義大利語動詞。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宣敘調的相關知識吧!

  宣敘調的歷史淵源

  宣敘調也稱“朗誦調”。一種基於語言音調的吟唱性曲調。大多節奏自由而伴奏亦較簡單。在歌劇或清唱劇等大型聲樂曲中,人物間的對話通常均用宣敘調。一般概念中,宣敘調是歌劇演唱的組成部分,但最初的宣敘調是一個獨立的概念,是一種演唱形式,這種演唱形式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世紀,正是希臘世界的黃金時代,雅典詩人忒斯匹斯在供奉酒神的女祭司們所表演的歌舞中引入了戲劇演員,他和合唱隊互相應答,影響了不久之後出現的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表演他們戲劇的演員開始是由一個人敘述故事,慢慢發展為三人敘述,有了合唱、角色劃分。在此同時,加入了半唱半說的、宣敘調這樣的演唱形式,它所唱者多是韻文現代歌劇的宣敘調多是散文,節奏、音調與臺詞緊密結合,有一定的旋律,這與後來在佛羅倫薩興起的新興歌劇中的宣敘調類似。

  十六世紀末義大利,一群自稱渴望者的佛羅倫薩貴族青年常在一塊聚會,主張恢復古希臘悲劇中的抒情歌曲、合唱曲和宣敘調,並以此種形式作曲,寫成用琉特伴奏的單聲部歌曲、合唱和宣敘調,將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很受歡迎,成為新興歌劇的表現形式,宣敘調在這時的新興歌劇中佔有主要地位。1600年,演出的《歐律狄克》——音樂史上曲譜完整的第一部歌劇——音樂便是以宣敘調為主,中間穿插合唱和舞蹈。它所唱的也多是韻文,是一種半說半唱、服從於語言的音調和節奏,力圖表達歌詞的旋律,因而又被稱為“表現體式”。

  新興歌劇風行的同時,威尼斯歌劇樂派的蒙特威爾第經過不斷的實踐,創作出了簡單的詠歎調,從譜例上看出它基本具備現代詠歎調的a-b-a曲式。從此時,義大利歌劇摒棄了渴望者們樸素的“古希臘悲劇式”思想,逐漸走向規模巨集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舞臺堂皇、以歌唱技巧華麗取勝的畸形發展道路上。說到這,得提到另一位義大利歌劇大師——那不勒斯歌劇樂派的斯卡拉蒂,他為宣敘調創作了伴奏,從他開始歌劇中宣敘調有了樂隊伴奏音樂。他的另一貢獻是確立了快-慢-快形式的義大利歌劇序曲,和a-b-a曲式的詠歎調。歌劇中的詠歎調此時正式與宣敘調分開,各行其是,那個時代的歌唱家將詠歎調發展推向頂峰,使詠歎調成為歌劇中的主角,而歌唱家便以炫耀自己美麗的音色和技巧為榮,最終使聽眾不勝其煩,將義大利歌劇推入程式化的末路。觀眾們在等待,等待格魯克的出現。

  宣敘調的特點

  十八世紀,"說話式"parlando的宣敘調出現,其特點是詞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這種宣敘調缺乏抒情性,故亦稱之為"乾燥的seccko宣敘調”。早期的作曲家常用大鍵琴來擔任宣敘調的伴奏部分,後來多采用整個管弦樂團來演奏。像莫扎特或羅西尼,他們對於宣敘調卻有相當細膩的描寫手法,而到晚近作曲家的歌劇裡,像威爾第與普契尼,他們的宣敘調是營造整部戲的高潮所在。

  在17、18世紀歌劇中,宣敘調和詠歎調是有明確區別的,通常是在宣敘調之後,才出現大段的詠歎調,但後來這兩者的界限逐漸被打破了,宣敘調加強了歌唱性,詠歎調也帶有了朗誦的性質。

  宣敘調的藝術形態

  宣敘調,是開展劇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敘調裡進行,這時角色有較多對話,這種段落不適宜歌唱性太強,就用了半說半唱的方式,叫做宣敘調,它很像京劇裡的韻白。京劇中,青衣、小生或老生都有一種帶有誇張語音音調的唸白,它雖不是很旋律化,但可使道白便於與前後的歌唱銜接,其功能與西方歌劇裡的宣敘調很近似。歐洲歌劇早期的宣敘調非常不歌唱化,叫做“幹宣敘調”,往往是用古鋼琴彈奏一個和絃給一個調,歌者就在這個調裡用許多同音反覆的道白來敘述,這種同音反覆譯成中文非常難聽,因為中國語言是有四聲的抑揚頓挫的,我們中國人不能用平平的音調唱:你今天吃飯了沒有?聽起來肯定好笑。所以我們在遇到這種“幹宣敘調”時,乾脆就拿掉了說唱,改成對白了。但到19世紀,隨著歌劇宣敘調的逐漸旋律化,如我們在演唱《茶花女》和《卡門》等歌劇時,就把宣敘調也譯配成中文了,有一點旋律性,就可以隨著旋律的高低,找到四聲合適的中文一種具有敘述、吟唱性質的曲調,也稱朗誦調。宣敘調以語言音調為基礎,節奏自由,一般伴奏簡單如僅用羽管鍵琴、管風琴或鋼琴伴奏,主要用於歌劇、清唱劇等戲劇中敘述性或抒情性較弱的、以表達情節為主的段落,與抒情性的詠歎調風格相對。18世紀義大利歌劇的宣敘調,作曲家在樂譜上只標明大致的音符,演唱者按臺詞的快慢自由演唱,此風格稱"清宣敘調"。有表情地演唱,用樂隊伴奏的宣敘調之前,起引子作用,或相互形成對比。在瓦格納晚期的歌劇中,"宣"、"詠"兩調則沒有明顯的區分。宣敘調風格也曾為器樂曲採用,如海頓《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32No.2與O?.110等以及《第九交響曲》末樂章的序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