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名人的奮鬥故事3個

  人生的奮鬥可以分五個階段:1、為了生存下來,立足社會。2、改善生活,提高品質。3、有點成就,需要炫耀,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成功。4、閱歷多了,開始追求感覺的東西。5、歸樸還真,上升到精神的境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名人的奮鬥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成功名人的奮鬥故事1:李娜

  兔年春節前夕,中國體壇“一姐”李娜轟動了世界網壇。2011年1月29日,在陽光明媚的澳大利亞墨爾本,這位來自湖北的個性女子一路過關斬將,歷史性地獲得澳網女單亞軍,成為首次闖入四大國際網球賽事決賽的亞洲人,書寫了中國網球新的傳奇 ……

  少年成名卻突然退役

  29年前,李娜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因為父親早年的“羽毛球運動員情結”,李娜5歲時開始參加羽毛球訓練,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結緣網球。憑藉過人的天賦和超乎常人的付出,李娜15歲就跨進了國家隊大門。

  2000年,年僅18歲的李娜獲得了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聯賽第134位的年終排名,成為國家網球隊的新星。2001年的九運會上,她一舉拿到女單、女雙和女團3個冠軍,以及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單、女雙和混雙3枚金牌。然而,就在外界堅信李娜將有一個美好前程、將為中國網球贏得國際地位的時候,她卻在2002年底韓國釜山亞運會前,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宣佈退役,去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和同為網球運動員的男友姜山一起讀書。

  當時,在韓國釜山,曾有教練說:“這個湖北丫頭是不是瘋了,說退就退,也太不負責任了!” 然而,瞭解李娜的朋友則感慨地說:“李娜就是這樣的人,太有個性了。敢想敢做,說得出做得到!”至於那次退役的原因,有人猜測是因為“刺頭”李娜當時與國家隊有矛盾;也有人猜測是因為與姜山“早戀”遭到國家隊反對,李娜為了堅持愛情才退役。無論何種原因,以李娜的個性,她寧願不打球,也不能唯唯諾諾、委曲求全。

  在離開球場整整兩年後,2004年3月,湖北隊邀請李娜出山。在老公姜山的鼓勵下,李娜重返網壇。同年10月的廣州公開賽,李娜連勝8場,成為第一個贏得WTA巡迴賽單打冠軍的中國球員。2006年,李娜打入了溫網八強,又一次創造了中國網壇的“第一”。

  “單飛”成就“國際娜”

  復出之後的李娜,雖然已經晉升至國內網壇“一姐”的行列,但她一直對國家隊訓練比賽僵化的體制感到不滿。另外,國內網球比賽的現狀也讓她感到失望,網球這種國際化和職業化的比賽專案,在中國卻變成了“國內死磕,國外練兵”。所以儘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排名,李娜卻越來越嚮往自由地、職業化地參加國際比賽,尤其是以大滿貫為尊的四大網球賽事。

  終於,隨著國家隊的改革計劃,李娜在2008年底得以“單飛”,自己聘請教練、組織團隊,“自負盈虧”闖蕩國際賽場,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國際之路。李娜此後的成績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單飛之後,對李娜來說,最重要的是團隊組織和建設。瑞典著名教練托馬斯作為外教加入了李娜的團隊。李娜原來的弱項發球技術,在托馬斯的重點訓練下,突飛猛進,足以傲視眾多世界巨星。托馬斯還積極“教唆”李娜要走上職業化的道路,成為她在“單飛”後的引路人。

  為避免在比賽中無謂的受傷,李娜還請來了德國人阿萊克斯作為體能教練。自從有了他,李娜之前的腿傷也很少在比賽中出問題。

  不過,在幕後團隊中,最最重要的還是李娜的丈夫兼教練姜山。由於長時間在生活和球場上的合作,瞭解與默契讓他們配合得格外順利。李娜說:“很多人覺得我的想法與眾不同,但姜山總能明白我在想什麼。我們心靈相通,這是最大的優勢。”

  同在湖北網球隊的李娜和姜山早在1995年就相識,當時李娜才13歲,姜山已是網球國青隊的主力。那時,李娜將談吐不凡的姜山視為偶像,並展開了追求,之後他們就順利地“早戀”了。2008年單飛後,姜山成為李娜的私人教練。

  李娜從不掩飾對丈夫的依賴,“有姜山在,我容易得多”,“他就像我的父親和兄長,不時為我梳理情緒上的變化。只有他在我身邊,我才能發揮出全部水平”。李娜表示,姜山給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讓自己心裡踏實。如今,李娜在國內外打比賽,姜山幾乎“全程陪同”。賽場上,李娜一有不順,就會習慣性地將目光投向姜山。

  雖然在比賽現場,經常會看到脾氣急躁的李娜對姜山不加掩飾的怒吼,但在李娜內心深處,她對姜山是心存感激的。“不管你是胖還是瘦,是帥還是醜,我都會永遠跟隨你,永遠愛你。”這是李娜在今年澳網決賽後的一段真情告白,通過電視轉播,感動了無數人。

  有了三大金剛護法,“單飛”後的李娜成績插翅高飛。2010年年初,李娜闖入了澳網4強,又在伯明翰草地賽中折桂,WTA排名也逐漸穩定在TOP15以內。

  2011年1月29日,李娜獲得了澳網亞軍,成為首次闖入四大網球賽事決賽的亞洲人,成功地幫助中國軍團率先達到了亞洲網壇的制高點。李娜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外號——“國際娜”,成為中國體育界繼姚明和劉翔之後又一個“國家形象”。

  一個“非典型”的中國明星

  “她不是個典型的中國女人。”有媒體曾這樣評價李娜。李娜顯然不是西方媒體心目中的中國明星的樣子,不僅因為她胸前的刺青玫瑰,還有她的直率脾氣,以及不常見的幽默感。

  在中國體壇普遍缺乏個性的時代,李娜早早就以特立獨行作為自己的標籤。甚至在李娜小時候,這種“個性”就已初現端倪。因為李娜的父母都姓李,就有鄰居故意逗她:“你是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不想,年少的李娜卻回答道:“他們都隨我姓。”

  熟悉李娜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李娜的幾個叛逆故事。在中國網球界,李娜是第一個公開批評舉國體制的隊員。在2005年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李娜將矛頭直指國家隊,“我在國家隊沒有任何進步,國家隊的教練對我也沒有任何幫助。”此言一出,輿論譁然。

  李娜還曾在比賽時,戴著看上去有些沉重的耳飾,讓教練感到憤怒。對於自己叛逆張揚的性格,李娜感到驕傲,她覺得這是自己的真性情,沒必要去掩飾。

  在球場上,李娜是第一個甚至是唯一一個刺了文身的國內球員。“我十幾歲那年就文了這個玫瑰文身。”李娜談起自己胸口的那朵玫瑰,很是得意。那一年李娜剛剛開始和大她4歲的姜山配對打混雙,就毫不避諱地用刺青的方式向姜山示愛。一開始,文身還被藏著,後來不在乎那麼多了,因為“它見證著我的愛情”。

  李娜幹過的出格的事遠不止於此。在比賽中,她會對姜山大叫大嚷,會對著賣力為自己加油的中國球迷怒吼“閉嘴”;在採訪中,會讓媒體記者尷尬——問:“2011年你想要什麼?”答:“我想要錢。”問:“這能寫進文章裡嗎?”李娜瞪大了眼睛答:“誰不想要錢啊,這是事實啊!”

  賽場外的李娜卻有著柔軟的另一面,她會默默進行慈善工作。去年一年,她給青海玉樹和武漢孤兒院送去善款共計近百萬元。

  真正讓世界媒體注意到的,是李娜直率幽默的性格,尤其在她講英語的時候。在澳網第三輪,她當著數萬觀眾直率承認,自己打球的動力是老公兜裡的信用卡。在半決賽取勝後,當被問及“面對這樣的局面是否緊張”時,李娜又拿自己的老公開起了玩笑:“我昨晚並沒睡好,我丈夫睡覺時總是打呼嚕,我大概每個小時都會醒一次。”用老公的呼嚕將激動的淚水輕輕帶過,相信所有人在這一刻都會被娜姐的舉重若輕“秒殺”。

  從當年初涉巡迴賽時不敢和對手打招呼的青澀,到現在一口流利的英語、時不時吐露的幽默,李娜面對國際媒體開始駕輕就熟,有了偶像的範兒。這樣的李娜處處迥異於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金牌殺手”,改寫了中國人不自信的“典型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體育界的新形象。

  成功名人的奮鬥故事2:李晨

  他是《十七歲不哭》裡的簡寧,他是《士兵突擊》裡的吳哲,他是《北京青年》裡的何東,他更是《麻辣女兵》裡的陳雄……他就是李晨,年齡不大,卻已經歷年少成名、跌落谷底、漸有起色、穩紮穩打的演藝之路。

  李晨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家庭。九歲那年,媽媽支氣管囊腫復發,一度出現生命危險,為了安慰媽媽,李晨用三塊小磚頭打磨出三顆心放在媽媽手中:“媽媽,這代表我們全家,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病中的媽媽看著那三顆心,泣不成聲。

  李晨的孝心帶來了好運,媽媽最終病癒出院。

  11歲那年,正和全校同學在操場上做廣播體操的李晨意外被選中拍攝電影《賴寧》,並拿到第一筆“片酬”——當時看來頗為豐厚的500元。

  19歲時,好運再次降臨在李晨身上,剛從藝校畢業的他順利通過“三試”,在幾千人的競爭裡脫穎而出,最終順利“拿下”男一號簡寧。如果說兒時的意外“觸電”帶給李晨新奇,那麼這部“成名作”卻曾讓他吃了些苦頭。“當時看完劇本我就一個感覺,簡寧太完美了,跟我的性格完全相反。演了幾天後,導演開始給我施壓,說這個人物是要穩、要沉得住,你必須要靜下來。不然就換人。那時年齡小,又是主演,被導演這麼‘警告’我真的嚇得夠嗆,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去和導演溝通。就這麼,急哭了。”結果當然是並未換角,李晨成功塑造了簡寧。一夜之間,那個帶著些許木訥的單車少年“簡寧”,成為一代人的偶像,紅透大江南北。

  少年成名,李晨初嘗星滋味。一麻袋一麻袋的粉絲信被寄到家中;走在大街總會被認出;甚至是到醫院打針,針還紮在屁股上,護士小姐卻對他驚叫“你是簡寧”。人氣頗高的他一度信心爆棚,寧願閒著也不願意“倒退”回去演配角。

  這樣的心理使他很長時間沒有片約,抑鬱之下,李晨乾脆將心思撲在玩摩托車上。一天,李晨騎著摩托車在路上飛馳,混沌中和迎面駛來的汽車當頭相撞……醒來時,李晨當即決定停止飆車。

  李晨發現自己還是適合演戲。此後,他積極地尋找各種機會,主動見各類劇組。轉折點出現在電視劇《十三格格》,李晨出演男一號七貝勒。此角色武藝高強,令毫無武術功底的李晨格外重視。“當時一點不會,要學的東西太多。所以我沒事就跟劇組的武生套近乎,希望他們能多教我幾招。”

  《十三格格》並非人盡皆知的超熱門電視劇,但李晨在劇中的不俗表現卻為他個人贏得更多的機會。之後的《危情24小時》讓更多觀眾的目光重新聚焦於這位“娃娃臉”的男星身上,再接下來就是眾所周知的《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劇。然後是今年紅透熒屏的《北京愛情故事》《北京青年》,李晨再次成為了當紅小生。

  李晨用拼搏譜寫自己的奮鬥史,他的奮鬥曲線如詩一般絢爛。

  成功名人的奮鬥故事3:大衛·科波菲爾

  他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個貧窮的外來移民家庭。從小,他是個靦腆內向的孩子,和他一樣大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在一起,因為他什麼也不會。

  每次考試,他都是倒數幾名。老師不想讓他回答問題,因為他總是羞澀地說:“不知道。”大家認為他是笨蛋,是個白痴。夥伴們嘲笑他,說他永遠和失敗在一起,是失敗的難兄難弟。鄰居們說:“這個孩子將來註定一事無成。”

  他努力過,可是收效甚微,自己在學業方面取得的進步近乎為零。但是,他還是在不斷地加班加點地苦讀。

  他每天醒來後都害怕上學,害怕被嘲笑。週末,他坐在自家的門前,看著草地上喜笑顏開的男孩們,感到自己的未來一片渺茫。

  時間在一天天地流逝,而學校也在考慮勸其退學。

  一次,他看到一個老人為了一張被老鼠咬壞的1美元鈔票而痛哭不已。為了不讓老人傷心,他悄悄回家將自己平時積攢的硬幣換成一張1美元的鈔票交給了老人,說這是他用魔法變回來的。老人激動不已,說他是個善良聰明的孩子。

  父親知道這件事後,決定要帶他出門,目的地是波士頓。他說:“我們坐汽車可以到達。”父親說:“那我們坐汽車吧。”可是,在中途的一個小站,父親下車買東西忘記了汽車出發的時間。就這樣,汽車在他的喊叫聲中呼嘯而去。他很害怕,心想:“這下怎麼辦,沒有汽車,父親怎麼能到波士頓呢?”波士頓汽車站到了,他下車時卻看到父親正在不遠處等著他。他快速跑了過去,撲進父親的懷抱,訴說一路的忐忑不安,害怕父親到不了波士頓,並驚訝父親是如何到達的。

  父親說:“我是騎馬來的。” 他驚訝不已。父親說:“只要我們能到達目的地,管它用什麼方式呢。孩子,你學業不成功,並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面不能成功,換一種方式吧!”此時,他猛然醒悟。

  後來,他看到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而痛苦不已,就想:假如自己用魔法幫助他們實現,即使是假的,但起碼從精神上減輕了他們的痛苦。

  從此,他對魔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跟隨一些魔術師學習魔術。

  他開始為自己的夢想奮鬥。教他魔術的老師發現他在這方面具有很高的悟性,學東西很快,而且每次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很快,老師的技巧便被他學完了,他不得不換老師。就這樣,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他換了四個魔術老師。然後,他成了大名鼎鼎的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

  有人問他是怎麼成功的,大衛·科波菲爾說:“父親告訴我,成功對我們來說好比是個固定的車站,我們在為怎麼到達而絞盡腦汁,大家都在爭奪汽車上的座位,沒有得到座位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汽車,可是,為什麼我們不能騎馬或者乘輪船去車站呢?這樣我們不是也到達了嗎?只不過我們換了一種方式。”

  最後,大衛·科波菲爾又說:“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切是父親安排好的,其實那個小站離波士頓很近,騎馬竟然比坐汽車還快,所以父親到得比我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