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銷售人員慣用的話術

  現代化社會,電話作為一種快捷、方便、經濟的通訊工具,在諮詢和購物方面已日益得到普及。現代生活追求快節奏、高效率,電話銷售因此而生。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一

  一、感恩之劍與替代之劍

  【案例1】

  張姓座席員:“您好!有什麼可以幫到您。”

  客戶黃先生:“給我辦理**優惠服務。”

  張姓座席員查詢知識庫發現該優惠已經過期後回答:“先生,對不起,這個優惠已經結束了,不能辦理。”

  客戶黃先生:“我是你們公司老客戶啦,每月都消費很多,不能通融一下嗎?”

  張姓座席員:“真的抱歉,結束的優惠,都不能辦理。”

  通話結束後, 系統下發了一條服務評價調研簡訊,黃先生對服務評價為不滿意。

  從上面這個案例來看,座席員似乎並沒有錯,也是按照服務規範來執行的,但是客戶還是給了一個不滿意的評價。

  【案例2】

  梁姓座席員:“您好!有什麼可以幫到您”

  莫先生:“你好,我要辦理**優惠。”

  梁姓座席員查詢知識庫發現這個活動剛好前一天結束了,根據經驗,此類客戶主要想得到優惠,剛好最近公司有推出一個消費優惠,便回答:“先生,首先非常感謝您對這個優惠的關注,這個活動已經結束了;不過我們最近又推出了另外一個消費滿額送電影票的優惠活動。”

  莫先生:“是怎麼樣的啊?”

  梁姓座席員:……

  通話結束後,莫先生給此次服務評價為十分滿意。

  以上兩種場景我們經常會遇到,但是大多數座席員的服務過程基本與張姓座席員類似。當遇到不能滿足的客戶需求時,很多人都習慣用“很抱歉”、“對不起”等道歉性自我批評法的詞語,客戶聽到多遍很容易產生反感,認為企業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果轉變思維,用“感恩性”批評代替道歉性自我批評法,對客戶說“感謝您對我司XX的關注”,同時類比客戶需求,向客戶提供替代方案;客戶不僅容易接受,對服務評價也會感到滿意,同時也為企業帶來意外的銷售機會。如此達到“一石三鳥”之效,何樂而不為呢?

  二

  【案例3】

  路女士帶著責備:“怎麼回事啊,你們怎麼又扣了我的費用了啊?你們公司就是靠亂收費來欺騙客戶的麼?”

  徐姓座席員:“請稍等,我為您查詢下。”

  座席員查詢客戶有扣了10元的費用,扣費日期是昨天。

  徐姓座席員:“路小姐,查詢到您昨天是有個10元的扣費記錄,是指的是這個嗎?”

  路女士生氣道:“對啊,搞什麼,你們怎麼亂收費呢?”

  徐姓座席員回想之前也有個類似的客戶,於是答:“之前也有一位先生遇到過您這樣的問題,經過我們的解答後,發現是誤會。您稍等一下,我給您查詢下。”

  徐姓座席員想起最近有個活動,客戶參加這個活動需要扣除10元費用,在查詢發現這個客戶果然參與了這個活動後,回答:“您好路小姐,查詢到您上月有參加我們的優惠活動,需要扣除客戶10元費用。”

  路女士態度有點緩和:“我好像沒有參加啊。”

  徐姓座席員:“或者您想一下,您的家人或者朋友有沒有幫您參加這個活動?”

  路女士說自己再回去確認後致電客服,掛機後,對服務評價為“一般”。

  後來我們在系統錄音記錄查詢中發現該客戶在第二天再次來電。

  路女士:“我要找你們工號888。”

  座席員:“您好小姐,888現在不在上班,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到您嗎?”

  路女士:“我要給888服務滿意評價,你幫我登記下,反饋給你們經理。之前我打過你們電話,以為你們亂收了我費用。我問了我家人,是我的家人幫我辦理的。我對那個工號的服務非常滿意。”

  座席員在系統為客戶登記好後,微笑道:“好的,已經為您登記,非常感謝您對我們服務的肯定,做好服務是我們的職責。”

  路女士:“說實話,你們的服務還是不錯的!”

  座席員:“謝謝,很多客戶也反饋您一樣的想法,如果以後有什麼其他建議,為歡迎您致電提出。”

  按流程掛線後,查詢了這個客戶的簡訊評價記錄,客戶回覆為“非常滿意”。

  在我們實際工作當中,會遇到非常多像路女士一樣的客戶,置疑類的客戶是我們客服中心的服務熱點,基本都是由於客戶誤解導致的。面對這類問題,如果不採取技巧,很可能導致客戶打破沙鍋問到底,最終問題也沒解決,同時又產生一通長時電話。案例中徐姓座席員首先用“之前也有一位先生遇到過您這樣的問題,經過我們的解答後問題順利解決”的同類問題適配回覆客戶,以安撫客戶情緒獲取其信任,然後通過業務關聯找到了客戶癥結所在。第一次服務完畢後雖然未得到滿意評價,但客戶確認是自己誤會後對服務評價的轉變十分明顯,最終兩個座席員都得到了非常滿意的服務評價,客戶對整個客服的服務也發產生了發自內心的好評。

  很多座席員在面對客戶表揚時往往就是一句“謝謝!”,然後掛線,給客戶的感知並不強烈,有時候如果“謝謝”的語氣平淡,反而令客戶認為座席員並不在乎客戶的一個表揚,不重視客戶的感知。案例中的座席員通過“非常感謝您對我們服務的肯定” 、“很多客戶也贊同您的想法”等認同性語言積極迴應客戶,不僅給客戶一種態度謙虛的感覺,同時加深客戶良好感知。認同是一種貼心的關注,也是獲取他人尊重與信任的橋樑,記住“客戶不在乎你瞭解他多少,而在乎你關注他多少”。

  三、換位之劍與預防之劍

  【案例4】

  黃先生:“喂,我這個月到期還款日還款有點困難,是辦理分期划算還是還最低划算。”

  座席員:“請問黃先生,您的款項大概要多久能還上呢?”

  黃先生:“我資金週轉一下,應該過個10天就能還上。”

  座席員:“您的本期賬單金額不大,而您又是過幾天就能還上,建議您可以先還最低還款額,一旦能夠還上全額了就及時存入信用卡,可以避免產生更多利息。”

  座席員根據客戶實際情況,估算了還最低的利息以及辦理分期的手續費,建議客戶還是還最低還款額。

  黃先生:“好的,那我清楚了。”

  座席員再次向客戶確認可以還上最低,以及近期就可以還款全額後,再次提醒客戶:“黃先生,若您最後還是決定申請分期,請記得最晚申請時間是到期還款日當天。”

  黃先生:“嗯,好,謝謝你哈!”

  查詢該條服務的簡訊評價記錄,客戶回覆十分滿意。

  案例4看似普通,其實我們應該注意到座席員主動根據客戶使用情況向客戶推薦,讓客戶感覺座席員是在為他著想;並且在服務後將分期的最後申請時限也告知了客戶,預防了客戶因為改變主意想要申請分期但過時無法申請的情況發生。我們在大量錄音質檢中發現很多座席員在遇到客戶要求辦理業務時不會換位思考、不會為客戶進行業務適配,直接辦理了事,也不將客戶後續可能會關心的問題解決方法告訴客戶,導致客戶再次致電,結果不但增加了話務量,降低了自己的首問率,而且客戶也會埋怨為何不一次性將相關資訊進行告知。做服務要想客戶之所想,要對客戶未來存在的問題進行預見性解答。

  四、小結

  “客戶是上帝”固然未錯,但不應該只當做口號來喊,把客戶“捧在手心裡”的態度更應該通過良好的服務過程來體現。在服務過程中不要過多使用道歉式自我批評來應付客戶,感恩式批評不僅能夠表示歉意,更能緩解客戶情緒。

  對於客戶的異議不要隨意否定,你不一定認同客戶的觀點,但可以理解和認同客戶的心情,在無法直接滿足客戶的要求時應該向客戶提供替代方案。面對客戶的需求,服務人員應該從客戶的角度換位思考,為客戶需求進行“量體裁衣”式的適配才是真正為客戶著想。另外對於未來可預見的客戶疑問提前提供解決之道,也不失為一把服務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