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智慧故事

  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傳播思想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本文經過對道家產生的時代背景的梳理 ,認為道家的傳播思想不能簡單地從“愚民”的角度去理解。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鵬程萬里——堅持夢想不怕冷嘲熱諷

  遠古有一種鳥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云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解析: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篇二:屠龍之技——做事脫離現實一場空

  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莊子·列禦寇》***

  解析: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篇三:隨珠彈雀——考慮不周,得不償失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

  解析: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否則就算做成一件事

  篇四:望洋興嘆——人切忌自滿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彙集到他這裡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解析: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渺小的。望洋興嘆字面意思是為因偉大事物抬頭嘆息,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篇五:魯侯養鳥——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隻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裡,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辦事不看物件,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好心也會把事情辦糟。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這隻鳥是被他嚇死的。

  篇六:觸蠻之戰 ——爭來爭去,蝸角之利

  戴晉人對梁惠王說:“您知道有一種名叫蝸牛的小動物嗎?”梁惠王回答:“知道。”晉人又說:“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左角上的叫觸國,右角上的叫蠻國。

  這兩個國家經常為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每次戰爭後,總是屍橫遍野,死亡好幾萬人;取勝的國家追趕敗軍,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來。”

  惠王說:“呀!這都是您瞎編的吧!”晉人說:“請允許我來為您證明。您的想象在無廣闊的宇宙中有邊界嗎?”惠王說:“沒有。”晉人說:“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馳聘,而一回到現實中,您能夠到達的地方卻只限於四海九洲之內。拿現實的有限與想象的無窮相比,豈不是若有若無,微不足道嗎?”惠王說:“你說的對。”

  晉人說:“在我們所能夠到達的領域裡有一個魏國,魏國遷都大梁後才有樑國,有樑國才有樑王。樑王與蠻氏,有什麼不同嗎?”惠王想了想說:“好像沒有什麼不同。”魏晉人走了以後,梁惠王情緒低落,好像丟失了什麼。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我們在珍惜生命,珍惜我們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