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童怎麼練習溝通能力

  聽障兒童如果要真正融入主流社會,除了要具備良好的聽覺、語言、發音和認知能力之外,還要懂得如何與人溝通,要掌握基本的口語和行為交流技巧。這些應該從康復訓練的早期就給予關注,如果到孩子年齡較大以後再培養建立這些習慣會難度很大。下面小編整理了練習溝通能力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練習溝通能力的方法一: 溝通行為技巧的培養

  1. 目光交流:從小就培養孩子和人交流時要注視對方,不能看著別處。

  2. 輪換表達:要讓孩子儘快理解兩個人不能同時說話,要等對方說完再開口,懂得輪替交流的規則。如果剛開始時孩子對要求不能理解,訓練人員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輔助。如:講話時把手或用到的玩具放在自己口前,講完後把手或玩具放在孩子口前,表示現在該你說了。如果每次你都能這樣做,不久他就能理解什麼時候該聽,而什麼時候該說。一旦孩子理解了輪替交流,不再搶話,就可以把這個提示動作去掉。

  3. 禮貌行為:從小就要注重培養孩子基本的禮貌行為和禮貌用語。如:見面要打招呼,離開時要說“再見”;要讓老人先走或給老人讓座等等。一些聽障患者由於從小缺乏這方面的培養,長大後也不懂得這些禮貌行為,使得周圍的人總是把他們當成與眾不同的一員。

  很多家長雖然也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但方法不當。例如,家長讓孩子對老師說“老師好”,而孩子當時的語言水平只能表達出“好”,於是家長就馬上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說出這句話。當每次交流都演變成這樣的正音或學說話時,就完全喪失了交流的意義,而且會引起孩子的厭煩和牴觸。因此,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與人交流時,不用要求他一定表述準確完整,家長只要呈現出正確的交流行為和語言就可以了。

  4. 積極互動、好奇提問:善於在生活中引發孩子提問,能夠調動孩子的好奇心。

  5. 給予迴應:在別人講述時,聽者要能夠表示出正在聆聽,可以說出“啊、對、是嗎?”等表示迴應。當講話者向他提問時,應能夠做出相應回答。這些也是交流溝通的技能。

  練習溝通能力的方法二: 主要溝通策略

  1. 沒聽清時能夠要求對方重複:當孩子沒有聽清他人的語言時,應能夠要求對方重說一遍,“我沒聽清,你能再說一遍嗎?”這是基本的溝通策略之一。

  2. 懂得如何詢問未獲得的資訊:如果對別人陳述中的某部分資訊沒有聽清楚,就不需要讓對方完全重複了,可以針對性地提問,如“你是說8點集合嗎?”

  3. 沒有聽懂時知道如何要求對方解釋說明:如果能夠聽清楚對方的語言,但不理解其中的某個或某些詞語,就需要請求講話者給予解釋。如“xx是什麼意思?”

  4. 能夠向聽者提供解釋說明:當別人不理解孩子的語言時,他要懂得提供重複或用其它語言進行解釋。

  5. 能夠和對話者維持同一話題:如果完全不關注他人的語言內容,只講自己的,溝通就會難以持續。因此,從小要培養孩子關注他人的講述內容,能與別人進行同一話題的聊天。

  練習溝通能力的方法三 高階溝通策略:

  當孩子的年齡和語言水平都增長起來以後,就要對溝通策略有進一步的要求。

  1. 能使用正式的交流用語:例如,“歡迎到我家來做客”、“我很榮幸。。。。”

  2. 能用適宜的方式引起關注:當媽媽一直和別人聊天而孩子希望媽媽陪他玩時,孩子會說“媽媽,你能幫我xxx嗎?”

  3. 能用適當的言語徵求他人同意

  4. 能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5. 能用合適的方式拒絕

  6. 能夠主動轉換話題:當對方的話題是自己不願談的,可以自然地轉換話題或“打岔兒”。如果孩子的語言水平發展較好,可以逐漸掌握這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