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積食的危害

  孩子零食肉類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小兒積食怎麼辦?父母都為此感到頭痛,小編為你帶來的小兒積食怎麼辦,希望對焦慮的父母們有所幫助。

  小兒積食帶來的危害

  1、積食與咳嗽

  積食會導致咳嗽,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食咳”。這在古代的醫書上有很多記載,比如《內經》:“食於胃,關於肺”;《醫學入門》:“食咳因積食生痰,痰氣衝胸腹滿者”;《脾胃論》:“脾虛肺最受病”。

  很多家長不理解,脾和肺是兩個器官,積食怎麼能引起咳嗽呢?這要從中醫上就能解釋得通了,因為五臟之間都是有聯絡的。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所以說,看那些食咳的小兒,大多有積食化熱的症狀,比如說肚子脹、不愛吃飯、噯腐、口臭、手足心熱、大便乾結或便祕,舌質偏紅、舌苔厚膩等。這時候給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為主、肺胃同治的藥,效果就會特別好。

  2、積食與發熱

  積食導致的發熱叫“積熱”,吃的食物都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於內,孩子體溫就上去了。

  這類孩子大多面黃、腹脹、吐瀉、乳食不化、大便酸臭異常,這都是吃東西吃住了。《脈經》中就說:“小兒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宿食熱也。”

  3、積食與肺炎

  積食為什麼會導致肺炎?這也是一套多米諾骨牌:積食傷脾→脾虛生痰→痰貯於肺→痰阻肺道→鬱久化熱、傷肺。你看那些得肺炎的孩子,大多身體都不是太好,這跟積食時間長有關。脾虛日久→土***脾***不生金***肺***→肺陰虧虛→陰虛內熱→子盜母氣→脾氣更虛。

  脾虛生痰,鬱熱煉液為痰;而痰貫穿於小兒肺炎疾病全過程,是小兒得肺炎的重要因素。所以,門診上很多得肺炎的小兒,把脾胃功能調好了,肺炎也跟著好了。

  中醫上有“杜痰”的說法,可以預防肺炎。為啥是這個“杜”呢?防微杜漸嘛,“杜”是杜絕的意思。

  4、積食與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

  門診上還經常見到一些小孩子有反覆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輸液,再生病再輸液,反覆輸液,孩子身體越來越差。其實,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也與脾胃功能障礙有關。

  上面說過,積食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影響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積食的時候小孩子體表一受寒,就容易反覆呼吸道感染。

  5、積食與咽炎

  咽炎,中醫上叫“喉痺”。咽喉是肺胃的門戶,積食的時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會上攻到這個門戶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痺。

  所以,中醫上給孩子治咽炎的時候,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藥以外,再給孩子用一些消積清熱的,病就好得快。

  6、積食與頭痛

  頭疼本來是成人才經常犯的毛病,但是經常有些小孩子也嚷嚷頭痛,這是為什麼呢?病根兒還是在積食上,最常見的表現是前額疼。

  中醫最大的優勢在於整體觀,前額屬脾胃,兩側屬肝膽,頭頂屬心肺,後腦屬腎。孩子前額疼,那就是脾胃出了問題。

  7、積食與便祕

  再說一個積食與便祕的多米諾骨牌。古代有個小兒方面的醫書非常有名,叫《幼科發揮》,上面說:“太飽傷脾”。太飽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吃得太飽,也可以理解為腹脹、積食。所以,就會有:太飽傷脾→脾常不足→脾胃運化不及→積滯腸腑→積久化熱→積熱蘊結→腸道傳導失常→大便祕結不通。

  所以,有些家長一看孩子便祕了,給孩子吃點瀉藥吧!雖然當時有用,但過後更嚴重。因為它的病根兒不在那個位置。打個形象的比喻,您可以把積在腸道里的大便想象成船,腸道里的水少了,大便下不去,那就“增水行船”。多讓孩子喝水,河***腸道***裡的水多了,船自然就能起動了。

  如果孩子便祕比較輕,多讓孩子喝水,便祕就可以解決了。如果還是解決不了,那可以吃一點消積導滯的中藥,孩子便祕也很快就減輕了。

  8、積食與洩瀉

  洩瀉就是腹瀉、拉肚子。中醫上說,積食常與“風寒”、“溼熱”、“暑溼”之邪相兼併存,交結胃腸,脾胃氣機難復升降之常,所以積食會導致洩瀉反覆發作,難以治癒。

  在門診上,家長大多呈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不問”,把啥都交給大夫。還有一種是“自作聰明”,大夫開的藥,他給減個半啦,換個藥啦,加個藥啦。還有些家長會“問”***客氣地說叫問,不客氣地說叫吼***大夫:孩子都燒兩天了,為啥不給開抗生素?

  有些家長會懂點中醫中藥,給積食腹瀉的孩子開藥的時候,家長一看,會反問大夫:“孩子拉肚子都拉成這了,咋還給開通肚子的藥呢?

  哎,這一點得讓家長們長長學問。

  中醫上有個說法叫”通因通用“,說白了就是”以通治通“。《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明確說:”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拿積食腹瀉來說吧,食滯內停,阻滯胃腸,導致腹痛洩瀉,這時候不僅不能止洩,相反當消食而導滯攻下,推蕩積滯,使積食去而洩自止。

  9、積食與盜汗

  再說個多米諾骨牌:食滯腸胃→鬱蒸化熱→熱蒸津液→外洩為汗。小兒為純陽之體,夜寐則陽入於陰,加之積熱內蘊,所以晚上盜汗情況比較嚴重。這類孩子,用一些消積洩熱的藥,很快盜汗就消失了。

  10、積食與舌苔剝脫

  小兒舌苔剝脫與現代醫學的小兒地圖舌相似。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乳積食滯,鬱久化熱,蘊結心脾,火熱上薰造成舌苔剝脫所致。治以消食導滯、清心瀉脾熱的藥,很快就好。

  11、積食與貧血

  積食容易導致脾虛,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積食時間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虛。從西醫上說,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厭食挑食,營養不均衡,時間長了就會貧血。所以,貧血的時候也應當調理脾胃。

  12、積食與驚啼

  《素問·逆調論》中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有:食滯於中→氣滯不行→脹滿、腹痛→不眠不安。另外,還會積滯化熱→內擾心脾→驚啼不止。

  13、積食與蕁麻疹、丘疹樣蕁麻疹

  小兒積滯日久,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鬱而化熱、聚溼生痰。而脾主肌肉四肢,這時候,一方面,熱、痰、溼相合,外發於肌腠,容易導致蕁麻疹等。另一方面,脾胃損傷,易感外邪。這時候內有積熱,外有外邪,內外交攻,就容易鬱於肌腠而出現蕁麻疹等疾病。這時候,光用一些外用藥肯定不行,還要加上消食和胃的藥,孩子自然病就好得快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穴位按摩和推拿手法對小兒積食效果良好,且方法簡單易行,自己在家中就可以操作。

  按摩和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推下七節骨:”七節骨“是從第四腰椎到尾骨末端的一條直線,操作者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地直推即可。

  2、補脾經:將孩子的拇指微屈,操作者用自己的右手拇指從孩子指尖沿拇指外側***橈側***緣推向指根,或用拇指反覆旋推孩子拇指指肚的螺紋面。

  3、清大腸:從孩子虎口開始,沿食指外緣***橈側***推到指端;4、清胃經:操作者左手握住孩子拇指,右手拇指從孩子拇指手掌面的第2節推向指根。以上各動作每次重複100~300次,每天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即可,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症狀輕重適當增減次數。按摩前,操作者可用爽身粉或按摩油塗抹雙手,以免損傷孩子面板;按摩力度適中,不要太大、太猛;飯後半小時內不可進行推拿按摩。

  小兒積食食療方

  1、糖炒山楂

  取紅糖適量,入鍋用小火炒化***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後讓孩子適當食用。

  2、白蘿蔔粥

  白蘿蔔1個,大米50克,糖適量。把白蘿蔔、大米分別洗淨。蘿蔔切片,先煮30分鐘,再加米同煮***不吃蘿蔔者可撈出蘿蔔後再加米***。煮至米爛湯稠,加紅糖適量,煮沸即可。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