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閱讀的方法

  讓孩子喜歡上閱讀,是父母做的最划算的教育投資,因為當孩子孤獨時,書籍會陪伴他;當孩子困惑時,書籍會引導他;閱讀像是孩子人生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視窗,會帶孩子進入更廣闊、豐富的世界,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閱讀的法寶

  第一大法寶:愛

  父母、長輩、師長與孩子之間,愛是最大法寶。有彼此之間的愛作為聯絡紐帶,一切矛盾均較易化解;反之,即會徒增矛盾。只有當孩子體會到父母、長輩和師長的愛時,孩子才會真正信任他們,也才願意聽從他們的教誨。如果沒有愛,教育就缺少了最基本的基礎,也就很難教好孩子了!

  所以,無論是父母、長輩、師長,請給予您的孩子或學生足夠的愛,當你愛他們時,他們回報給你的一定會讓你吃驚。子曰:有教無類。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壞孩子,從來沒有不能教的孩子,只有被誤導或荒廢的孩子。愛,是進行一切良好教育的基礎。

  第二大法寶:榜樣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別的,就是榜樣。我們知道,小動物在出生後的生存技能都是從他們父母兄弟姐妹那學到的。人是高階動物,對人影響最大的不是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而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浸染。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絕大多數人,一生最大的影響往往都來自於他們的父母、長輩或師長等身邊的人。所以,自幼他們身邊的榜樣對他們來說就至關重要了。

  幼年的孩子最善於模仿,客觀上,父母等最親近的人就是他們最早的模仿物件,就是他們的榜樣。他們從出生睜開眼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學習、模仿。所以,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基於此,父母、長輩和師長給孩子樹立什麼樣的榜樣,那麼孩子就會學成什麼樣的人。著名作家劉墉曾在其著作中說,為了教育他的孩子,在孩子出現的時候,哪怕是裝,他也要裝作在讀書,以此來培養自己孩子的讀書習慣。

  當我們的孩子身上出現一些不好的東西時,作父母的首先該審視的就是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給孩子作了壞榜樣。榜樣是在教育中僅次於愛的第二重要的事。為了教育好孩子,請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要先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才能學習好榜樣。

  第三大法寶:平等

  此處所謂平等,是父母、長輩、師長與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即無論是父母、長輩或師長,都應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這種尊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他的自尊心,更是引導他要對別人充分尊重。只有彼此尊重,才能有和睦的相處以及更和諧的世界。

  某種程度上說,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在給孩子作榜樣。而且,只有這種平等與尊重融入到孩子們的血液中、精神中,他在人生中才會足夠尊重別人,那麼這個社會才能更加公平。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尊重、平等就是要縱著、慣著。相反,在某些時候,家長在某些方面還必須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不應該以人格的壓制為基礎,而應該是溝通與共識下的強制。之所以這麼說,是想強調,在很多時候,只有強制的刻苦才能練就童子功,才能在很多領域取得突破。

  第四大法寶:空間

  任何人都需要空間,哪怕是個孩子。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就該在安全的情況下給他足夠的空間。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給他的空間要越來越大。只有這樣,孩子的心胸才是寬闊的,發展才是自由的。

  某種程度上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要不突破安全界限,給孩子更大的自由探尋世界的空間,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必要和重要的。

  第五大法寶:緊箍咒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之所以能取到真經,除了師徒四人的真心之外,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孫悟空頭上的那個金箍與唐僧嘴裡的緊箍咒。如果不是緊箍咒遏制住了孫猴子的野性,哪裡又有後來成為鬥戰勝佛的悟空呢?當然也就更沒有真經了。事實上,《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嗔念。

  對孩子來說,如何能儘量削弱或戒除影響人一生的嗔念呢?那就是要給他一個“緊箍咒”。通過設定一個“緊箍咒”,來促使他提升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通過提升其控制情緒的能力,來最終促使他心性不斷在成長中成熟。

  人生道路上,沒有這個“緊箍咒”,總會走不少彎路。在這方面,大家在教育孩子時各自都要心中有數。個人感覺,在0歲到12歲之間,“緊箍咒”是該慢慢收緊的;然後在12歲到15歲之間,有一個平衡期;到了15歲左右,“緊箍咒”就要逐漸鬆開;到18歲,就要鬆得差不多了。

  如果沒有“緊箍咒”,就容易形成嬌縱的心理,心態會不成熟。但是,如果到了15歲左右還不開始鬆“緊箍咒”,那麼隨著青春期獨立意識的增強,他最終若非崩斷這個“緊箍咒”傷及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就是最終孩子的天性被父母壓制,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因此,父母在給孩子戴“緊箍咒”和取“緊箍咒”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非常小心和謹慎。

  第六大法寶:志向

  有沒有志向,對一個人的人生來說太重要了。自小有志向的人,如果能在自己志向上取得一定成就,會奠定一個人的毅力和自信。所以,自小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志向,應該儘量推動孩子的志向。雖然,孩子的志向也許會隨著年齡增長和興趣變化而頻繁更換,但作為父母有條件支援,一定程度地推動還是必要的。當然,對於頻繁調整的志向,該批評矯正時也需要批評矯正。

  第七大法寶:信任與溝通

  為何信任和溝通列為一個法寶?這是因為信任與溝通是互為表裡而存在的。沒有信任,哪裡有什麼真正的溝通?所以,對於教育孩子來說,信任與溝通必然是相生相伴的。作為孩子的父母、長輩、師長,個人認為一定要首先建立信任,其次才是順暢的溝通。

  當彼此的信任建立時,溝通自然就順暢建立了。作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只有足夠信任並能及時溝通,才能瞭解彼此的意圖和期望,那麼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沒有信任與溝通,其結果可能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總是擰巴,總是南轅北轍,彼此都會指責對方是不好的、是壞的。

  第八大法寶:挫折

  人的一生當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隨時可能發生,各種不如意的事情隨時可能出現。現代社會,很多人遇到很小的事就想不開,就是在成長過程中太過順利,沒有經歷過挫折。

  因此,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給予犯錯的機會,要讓其經歷一定的挫折,只有這樣才能一點點成熟起來。作為父母,在孩子過於順利的時候,適當地尋找機會製造一點小挫折也是有必要的,這種挫折教育有利於孩子成長、成熟。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挫折教育是要讓孩子從小就經歷失敗,接受失敗,並能愈挫愈勇。絕不是說為了挫折而挫折,別忘了,對孩子較為脆弱的心臟來說,太多的挫折將會影響大多數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多成功、多鼓勵、適當的挫折,這樣的情況可能更好一些。

  第九大法寶:鼓勵

  經常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所言非虛。父母、長輩和師長的誇讚,對一個孩子形成自信心非常重要。一個經常聽到責備的孩子,大概率會不那麼自信;相反,一個經常聽到誇獎的孩子,大多會表現得比較自信。在人的一生當中,自信太重要了。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至少有50%以上的原因源於內心的自信心。

  第十大法寶:承擔與責任

  對父母、長輩和師長來說,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們知道自己該承擔什麼,自己有什麼樣的責任。特別是自己的責任必須自己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這種承擔與責任,要從娃娃抓起,從每一個生活、學習的細節抓起,否則就可能對人生產生不良的影響。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四個技巧

  1帶孩子進書店

  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那麼“常在書店逛,哪有不沾書香”。帶孩子進書店,讓孩子徜佯在書的海洋中,通過書店的環境感受讀書的氣氛。在書店裡看書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著自己喜愛的書籍。書店就像一個“氣場”,孩子去的次數多了,也就產生了“效應”。

  書店裡各種各樣的圖書齊全,有許多書一定是孩子們喜歡讀的。在這裡,不用教他們,他們自己就會翻開來讀,這對吸引孩子對書產生興趣非常有幫助。孩子在書店也許能發現自己喜歡的書,這些書可能不在父母的選擇之列。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購買喜歡的書,體驗到購書帶給他們的樂趣,從而對書產生興趣。

  最初去書店,可跟著孩子,觀察孩子在看哪些書,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引導。以後,家長和孩子—進書店就“分道揚鑣”各看各的書去了。

  2與孩子同讀書

  無論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碌,每天都應當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分享名家經典,這對家長自身來說,是一種情操的陶冶,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有利於學生在品書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滋潤,得到淨化,更有利於親子雙方在文化修養上的共同提升。

  讓書香瀰漫家庭,讓家長成為孩子讀書的榜樣。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刻也是家庭生活中很幸福的時刻,父母親和孩子一起讀各種各樣的書,增強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對父母,對孩子,對家庭都是一種陝樂。書滋潤著兩代人的心田,也必然能提升了兩代人的素質。

  另外,每天需有固定的讀書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大家都在讀書,雷打不動,如果有事情錯過了,也一定要補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和訓練,固定時間內讀書,就成了一種習慣,和洗臉、刷牙、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一種需要後,想不讓孩子讀書,都難了。

  3讀書給孩子聽

  閱讀從傾聽開始,孩子最初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來源於傾聽。經常給孩子讀一本經典童話或寓言,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書中的快樂和情趣。“為孩子大聲地讀書”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最為簡易而有效的方法。這裡所說的“大聲”並不是發出很高分貝的聲音的意思,而是指“讀出聲音來”讓孩子能夠聽清楚。每當我們給孩子朗讀時,就會發送一個“愉悅”的資訊到孩子的腦中,甚至將之稱為“廣告”亦不為過。我們推銷的東西叫“閱讀”,而朗讀故事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推銷方式。

  為孩子大聲讀書,本身並不困難,難在持之以恆。選擇合適的時間段,每天堅持至少讀20分鐘,和孩子一起快樂地享受這個過程。儘可能提早開始讀書給孩子聽,並且一直堅持下去,可以使孩子沉浸在一種豐富的、具有條理的,以及有趣的語言環境中。

  4和孩子聊書

  在與孩子一起讀完書後,許多大人喜歡向孩子提問,或要求孩子複述故事。這樣做主要是想考查孩子是否理解、記住了故事。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對這樣的考查感到不耐煩,而他們的反應又令大人不滿意。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漸漸對共讀活動感到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