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是由《識字1》、《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鄧小平爺爺植樹》、《古詩兩首》和《語文園地一》構成。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識字1》教材分析

  本課是看圖學詞識字。八個四字詞語寫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現象,構成了一幅春景圖,引人進入春天的美好境界。八個詞語排列整齊,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教材插圖根據詞語的意思,描繪出鮮花盛開、鶯歌燕舞、小河流水的畫面,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春天的圖畫五彩繽紛,春天的聲音變化無窮。桃花盛開,柳樹發芽,“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枝紅杏出牆來”,只要留心,到處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春雨沙沙下,小溪丁冬響,蜜蜂嗡嗡叫,布穀報春忙,只要留心,到處都能發現動聽的樂曲。教師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學生一起去觀察春天、體驗春天。

  教材在課後練習中,通過學習夥伴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觀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現春天,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培養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陶冶愛美的情操。

  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柳樹醒了》教材分析

  《柳樹醒了》,題目已散發出詩意。

  這是一首詩,又似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

  柳樹醒了,春雷把她從沉睡中叫醒了。她睜開睡眼,春雨給她洗澡,春風給她梳頭,春燕跟她做遊戲。柳樹醒了,她是那麼柔軟,那麼鮮嫩,那麼活潑,那麼嫵媚動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嗎?

  柳樹醒了,春姑娘來了。春天閃耀著明麗的色彩,跳動著輕快的音符,瀰漫著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

  柳樹醒了,孩子們也醒了。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又長高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孩子們又投入新的學習中了。那讀書聲,那歡笑聲,給春天的樂譜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課文中的插圖,讓人感到春天跳動著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奮進的。

  “在春天裡,還有什麼醒了呢?”課後的這個問題,打開了孩子們想象的大門。要相信孩子,孩子的眼睛裡折射出的畫面,比詩更蘊含深意。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話。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春雨的色彩》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很美的短文,講的是小鳥們討論春雨的色彩。

  春雨細如絲。絲絲春雨像春姑娘身上的薄紗,隨風飄動;像春姑娘紡出的絲線,輕輕垂下;又像春姑娘縫衣的細針,扎進剛剛甦醒的大地。

  春雨柔似水。柔弱的春雨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像甘泉、像乳汁一樣滋潤著、哺育著世間萬物,使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

  春雨美如畫。不知不覺中,春雨已染紅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繪綠了秧畦。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在大地上展開。

  春雨是無色的,但它卻給我們帶來五彩繽紛的世界。

  課文中的插圖,描繪了小鳥們唧唧喳喳討論的樣子和被春雨滋潤後草地、桃樹、油菜地的景色,對應了課文的內容,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課文後面安排了會認字、會寫字、朗讀要求、詞語花籃。“分角色朗讀”,這個要求,重在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課後的第二題“說一說”,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鄧小平爺爺植樹》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從那時起,祖國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展開了現代化建設的新畫卷,走進了永珍更新的春天。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壇公園,鄧小平爺爺親手栽種的松柏,帶著老人的希冀和心願茁壯成長。“小平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一道風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園,鄧小平爺爺親手種下的高山榕,迎著南國的風,唱著春天的歌,長得枝繁葉茂。它向每一個駐足觀看和拍照留念的遊人,展示著春天的圖畫,訴說著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樹的季節;3月12日,是植樹的好日子。當又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當又一個植樹節到來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鄧小平爺爺說過的那句話:“植樹綠化要世世代代傳下去!”

  讀著課文,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著他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著,讓人感到他不僅僅是在栽樹,而且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行動來描繪我們的未來呢?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古詩兩首》教材分析

  雨後的早晨,從香甜的睡夢中醒來,推開窗戶,撲進的不僅僅是清新的空氣,更有那清脆的鳥鳴,淡淡的花香,濃濃的春意。那飄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潤著的芳草綠葉,令人振奮。那溼潤的落花,那鮮嫩的綠葉,似乎把昨夜的春風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花草繁盛,千里鶯啼,春風楊柳,令人陶醉。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著風箏,放飛著快樂,放飛著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麼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麼悠遠。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一》教材分析

  【我的發現】

  這項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漢字規律,自己小結識字方法,學習自主識字。教材在提示中列出了兩種識字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還通過“我會認”的圖示,列出了要求會認的七個生字。設計本項活動時要注意幾點:

  1、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可放手讓學生去觀察、議論,鼓勵學生髮表個人見解。

  2、教材呈現的識字方法,可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再加以歸納:

  如:

  “熟字加偏旁”。

  “熟字換偏旁”。

  3、這兩種識字方法不一定在本項活動開始時才揭示,可以在本組教材前幾課的識字過程中,讓學生髮現。

  4、掌握和運用兩種識字方法,是本項活動的重點:

  兩種方法的運用,不限於教材上的模式,比如“評、訪”,也可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識記***蘋—評,放—訪***。同時,也不限於這兩種識字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列出的字中發現其他的識字方法,還可以說說自己用什麼方法記住了課外見到的字。

  5、生字條中的七個生字,要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檢查認讀和識記情況:

  可用生字卡片鞏固,也可通過讀詞語鞏固。

  如:

  評比、家訪、擠進、郵車、局長、轎子、錢包。

  【日積月累】

  一、本部分包含三項活動

  讀詞語、寫句子和讀背短文。

  二、主要目的

  1、積累語言。

  2、練習讀、寫基本功。

  3、鞏固識字。

  三、“我會讀”的內容是六個關於春天的四字詞語

  1、反覆讀詞語,讀準字音,不要求解釋詞義。可以讓學生說說還知道有關春天的什麼詞語***如“鳥語花香、萬紫千紅”等***。“萬、顏、百、歡”是本組學的生字,要注意鞏固。

  2、“我會寫”要求:

  看拼音寫兩個句子:

  ⑴春天來了。

  ⑵小朋友們長高了。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拼音,比一比誰先知道要寫的是什麼句子。然後想想要寫的字是由哪些筆畫構成的,這些筆畫應該寫在田字格中的什麼位置。教師可示範寫一兩個字,再讓學生自己練寫。寫完一句後,評一評,再寫第二句。句子末尾的句號可提醒學生注意。這是教材第一次安排寫句子,要充分注意激發、調動和保護學生寫句子的興趣,也要注意打好寫話的基礎,特別是認真寫字的習慣。

  四、“讀讀背背”安排了一篇短文《花園果園》,要求熟讀背誦

  首先要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可引導學生回憶,或向別人請教。“村”是本組學的生字,要注意鞏固。熟讀之後,可讓學生簡單說說短文寫的是什麼。最後,可用競賽的辦法,看誰先把短文背下來。背誦時,注意不要用唱讀的方式,而要用正常朗讀的方式。

  【口語交際】

  本次口語交際的題目是《春天在哪裡》。教材在安排口語交際的過程中,穿插了綜合實踐活動,使口語交際更有憑藉,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活動的準備要從開始本組學習時就提出要求。口語交際的第一、二項要求是對“識字1”課後要求的迴應。

  【展示臺】

  一、本部分唱歌一項可移至口語交際課完成。重點是自主識字的展示和交流

  可按教材提示,擺識字擂臺,看誰在課外識的字多,看誰養成了自主識字的習慣。

  這項活動可提前作準備,在這裡主要是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體驗自主識字的快樂。

  二、展示的內容不限

  教材提示認識同學的名字,只是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認字。

  三、展示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比如:

  輪流出示自己所認的字,現場讀出,看誰讀得多;將自己所識的字整理好,一次把所有的字讀完,再數數識了多少字。

  展示時,可先分小組打擂臺,再讓小組出線的同學打擂臺,最後評出獲勝者。

  這一項活動可在以後各組的學習中繼續開展,鼓勵同學們向本次獲勝的擂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