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朗誦稿

  詩歌朗誦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感情傾向,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塞翁失馬兩漢:劉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註釋

  ①塞上:長城一帶

  ②善術者:精通術數的人。術,術數,推測人事吉凶禍福的法術,如看相,占卜等,這是迷信活動。

  ③亡:逃跑

  ④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麼就,表示反問。

  ⑥居:經過

  ⑦將:帶領

  ⑧富:多

  ⑨髀:***bì***大腿

  ***二***

  傷仲永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三***

  論語十則先秦: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並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折。***可譯為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瞭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信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為:作為。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錶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這裡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註》***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1.傳統文化朗誦稿3篇

2.優美的朗誦稿3篇

3.青春夢想詩歌朗誦稿

4.初中語文詩歌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