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勵學生好好學習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讓家長教師心煩不已,那麼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怎樣做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使孩子主動做功課

  你的孩子很聽話,是一匹溫順的馬兒,但人們常常這麼說“能夠把馬帶到河邊去,卻不能讓馬兒喝水”。

  的確,除非馬兒很渴,不然,即使能夠把它帶到水邊去,也不能讓他主動喝水。

  第一招,做作業的時間不宜過長。

  第二招,放大孩子的優點。

  第三招,學習不可操之過急。

  第四招,先讓孩子玩個夠。

  第五招,正話反說。

  第六招,經常改變學習環境。

  第七招,列一個功課計劃表。

  第八招,先讓孩子做擅長的功課。

  第九招,讓孩子自己抽籤決定。

  第十招,別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

  二、如何使孩子聽話懂事

  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認真聆聽他說話,讓他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他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助。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讚美孩子。

  第二招,用書信或日記與孩子交流情感。

  第三招,用溫和的語調交談。

  第四招,及時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

  第五招,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招,與孩子打成一片。

  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

  第八招,常常表達對孩子的信賴。

  第九招,只提有建設性的意見。

  第十招,不要指責遭到挫敗的孩子。

  第十一招,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細節。

  第十二招,多用讚賞的話肯定孩子。

  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的方法

  您不應該說:學習是第一位的,什麼時候都不能放鬆!

  您應這樣說:要努力學習,但是也要注意身體。

  您不應該說:題目再難,只要多花時間,就一定能解出來的。

  您應這樣說:用功學習是好事,不過要量力而行,別讓自己太累。

  學習、玩、健康,對孩子來說都一樣重要

  有個朋友,談到他的父親,總是感嘆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之大。其實說起來也不過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他父親平時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管他。有一次父親偶爾閒下來了,跟他談話,末了說了這麼一句話:“我都沒怎麼管你,一來我忙,二來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課不錯。不過呢,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別搞垮了身體。”

  這個朋友當時正上高一,成績中上,平時玩得特別瘋。父親這一句話,讓他心裡覺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絕對的信任。他在心裡暗暗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辜負父親的信任和關心。事實上,他後來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一句話感動一個人,影響一個人,改變一個人,並不是天方夜譚。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許就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學習的問題,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頭結。父母眼裡只有成績,孩子老是擔心成績差遭父母罵。父母要孩子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學習,還要玩樂。

  孩子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趕快寫作業去!”學習真的就重要到那種地步,寧願以孩子的健康和快樂去換取嗎?

  每個大人都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應該能夠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對於孩子來說,玩樂和健康跟學習是一樣重要的。有健康的身體,有玩樂的輕鬆,才有精力把學習搞好。健康是資本,玩樂是放鬆。家長必須明白這一點。不要隨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給我學習去”。

  讓孩子在鼓勵中

  感受到關懷

  既然家長是要鼓勵孩子學習,那麼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討厭學習。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聽到父母說:“好好學習去吧!”心裡該是多麼厭煩!他會覺得父母除了關心學習,根本不在乎他本人。這個時候,他對學習哪裡會有好感呢?

  鼓勵孩子學習,首先要給予他足夠的信任,認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學習,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不要太勞累,不要太強迫自己。孩子聽了父母這麼說,感受的不僅是鼓勵,還有來自親人的最真誠的關懷,這會讓他心裡覺得溫暖。同時,學習帶給他的壓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勵孩子學習

  也要因人而異

  當然,鼓勵孩子學習,也並不是光一個理兒就行得通,還得就具體情況而定。

  有的孩子特別貪玩、調皮,父母就要因勢利導。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對他說:“歇一會兒,去做功課吧,做完了功課,可以玩得更開心了。”

  有的孩子內向,或者成績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顧著埋頭苦讀,父母就必須想辦法讓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帶他出去玩,讓他減輕學習帶來的心理上的負擔。孩子做完了功課,你可以對他說:“現在功課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會兒,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樣明天才有精神學習新的功課呀。”或者說:“學習是很重要,但是不用這麼拼命,咱們不急,一點點來。該玩兒玩,該學學。要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先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情,再來對症下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