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過杜甫的詩有哪些

  杜甫是我國著名詩人,他的作品眾多,我們小學學過他的古詩有那幾首大家知道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學過杜甫的詩,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小學學過杜甫的詩***一***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唐代: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

  黃四孃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註釋

  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蹊***xī***:小路。

  留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

  嬌:可愛的樣子。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一說“恰恰”為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賞析

  第六首寫尋花到了黃四孃家。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輕鬆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像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曲》***,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絃,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並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轉。“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於心情的表達。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小學學過杜甫的詩***二***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

  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註釋

  1.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2.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3.發生:萌發生長。

  4.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5.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6.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7.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

  8.紅溼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10.重:讀作zhòng***重在這裡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讀作第四聲。***

  11.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小學學過杜甫的詩***三***

  絕句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註釋

  ***1***西嶺:西嶺雪山。

  ***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3***泊:停泊。

  ***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5***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6***“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