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代詩詞鑑賞方法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怎麼樣才能正確的鑑賞古詩詞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反覆誦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古詩詞教學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達到讓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與作者心靈相通需要一個過程。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由讀正確、讀通順到讀流利,由讀得有節奏、有韻味到讀得情意濃濃、浮想聯翩。意象的感知與體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學生的自讀自悟,不光要讓學生邊看詞語的註釋邊輕聲讀讀,還要邊想想詩詞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讀懂多少,難點在哪裡。誦讀古詩詞,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

  感受作者寫作的背景

  在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反覆誦讀的同時,老師要適時講講作者寫作的心情或時代背景,如《江雪》這首詩寫於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間,意境蒼涼,語氣冷峻,表現自己的孤高和不屈。《登高》要讓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隻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託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無窮。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七絕,如果不瞭解寫作背景,只當一般描寫三峽風景的詩來理解,就不易領會詩中舟輕水急,輕捷歡快的節奏和由此傳達出的詩人無限喜悅、急切的心情。

  ***二***

  抓“詩眼”

  古詩詞中一個字或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的場景,裡面充盈著多少說不清道不完的意蘊!欣賞古詩詞詞語的最佳途徑,就是把想象畫面與體味含義統一起來。一首詞值得欣賞的詞語很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選擇,不可字字求解。如何選擇重點欣賞的詞語呢?宜在學生想象全詩的畫面以後,選擇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的詞語,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憶”字,讓學生說出詩人“憶”什麼,本詩主要寫什麼,並請學生從詩句中找出與“憶”有關的字來。這樣還可以聯絡到詩中的“思”字和“知”字,從而感悟詩人思鄉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綠”字使全詩的境界全出,因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引導學生反覆推敲研磨,可讓學生領悟到詩人用字之妙和詩中所蘊含的意境。

  總之,古詩詞教學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培養目標,培養小學生初步賞析古詩詞的能力,既不能單純直譯背誦詩意,也不能人為的拔高對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要求。

  小學古代詩詞鑑賞

  1.長歌行***節錄***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1.青青:植物生長得旺盛時顏色。2.晞***xī***:晒乾。3.陽春:暖和的春天。4.德澤:恩惠。5.秋節:秋季。6.焜***kūn***黃:枯黃 色。7.華: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譯]

  河水滔滔流向東海,怎麼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壯年華不努力有所作為,待到年紀老時,就是懊悔悲傷也沒有用。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覆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青上園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陽光,這是一副多麼生機盎然的圖畫。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大自然賜與人間春光和恩澤。詩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紙背,隨即又抒發了悲壯的情緒。“哀”字既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接著聯想到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並以此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後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 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行》屬漢樂府《相和歌、平調》兩首中的第一首。“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餘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覆吟誦。

  2.七步詩

  曹植***三國·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註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簡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