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散文發展

  北宋***960-1127***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國167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一***

  一.宋代散文的特點

  宋代散文承中唐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而來。從思想內容上來看,宋代散文一是多以講學為目的的言道之文,二是多以論政為目的的政論之文,三是多以記錄見聞為目的的筆記之文。言道之文具有很強的哲學性,政論之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筆記之文具有機很強的趣味性和學術性。分期論述如下:

  1.北宋初期,承襲晚唐五代之風,以駢文為主,也有人作古文。這一時期的最大的成就乃在於古文運動的再次興起。代表性作家有柳開、王禹偁、石介、范仲淹、尹洙等。從思想內容上來看,這些古文家的最大特色是言道與論政密切結合,教化性較強;從藝術上看,其最大特色在於提倡平易自然,但創作實踐上尚不能盡如人意,有時不免露出辭澀言苦的毛病。

  2.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古文運動取得成就的時期。歐陽修實際上為此期的領袖。從思想內容上來看,言理與論政逐漸分開,以程頤為首的理學家提倡“文以載道”,言理遂成為理學家的目的;以歐陽修為首的古文家則強調關心百事,言政遂成為古文家的主要內容。從藝術實踐上來看,古文家不但把宋初平易自然的理論主張完全付諸實踐,而且還發展了古文的藝術韻味,使之更具有文學性。

  3.南宋初期散文創作充滿愛國激情,文人紛紛以文言政,要求抗敵北伐,批判投降求和,具有高度的戰鬥性,其文風也慷慨激昂,氣盛勢足,理明詞暢。

  4.南宋中期又是散文創作相對發達的時期,其中尤以鼓吹北伐、議論國是的政論之文和倡明理學、論辯哲理的講學之文成就最高。前者以辛棄疾、陸游、楊萬里、范成大、陳亮為代表,後者以朱熹、陸九淵葉適等人為代表。這兩大內容在寫作上皆條分縷析、切當翔實,較之北宋散文更富有論辯力和邏輯性。

  5.南宋末期的散文呈現衰落趨勢,自中期以來就出現的萎靡文風此時有增無減。但在南宋亡國之際出現的文天祥、謝翱、鄧牧、王炎午等一大批作家,都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紀實抒情散文,其內容仍以抒發愛國情懷為主,但在亡國之際風格更顯得悲慨沉痛。

  二.宋初散文:柳開與王禹偁。

  北宋初年,宋王朝開國之後的昇平景象,使文壇仍然追求晚唐、五代的美學風尚:辭藻典麗而內容單薄的駢體文甚為流行,西昆體氾濫文壇,出現“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餘習,鎪刻駢偶,棅瑳弗振。”***《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卷4《四朝國史歐陽修傳》***的徘徊局面。

  首先起來反對五代文風的是高錫、樑周翰、柳開、穆修等人,而以柳開最為有名。柳開以推崇韓、柳,扭轉風氣為己任,“吾之道,孔子、孟軻、楊雄、韓愈之道;吾之文,道,孔子、孟軻、楊雄、韓愈之文也。”***《應道》***這種把道統與文統扭合為一的觀點,對後來的古文家和理學家都有深刻的影響,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柳開還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並因此反對文體華豔,這種思想在宋初本應起到矯正五代浮華文風作用,可是柳開過於強調道的重要性而忽視文采,而他所說的“道”又僅僅是指“聖賢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學淪為道統的附庸。加上柳開為人粗豪狂誕,為了反對駢文,人為地把文章搞得參差不齊、古樸生澀,很難吸引人。所以儘管他大聲疾呼,卻應者寥寥,沒有對文壇產生實際影響。柳開也十分惱喪地說自己:“立身行道必大出於人上而遍及於世間,豈慮動得憎嫌,擠而斥之。”***《再與韓洎書》***

  宋初在散文創作上取得較高成就的作家是王禹偁。可以說,王禹偁是連線唐之李杜韓白與宋之歐蘇的關鍵人物,也是形成宋代詩文特色主流之先河。王禹偁也強調文與道的關係,但他不是把“道”當作純粹外在的教條理念,而是與自己內在的追求、個人的性情聯絡在一起,這樣,文的應用範圍就比柳開的廣泛。同時,他又主張易道易曉,不排斥文采,提倡創新。他的一些優秀的古文篇章,繼承了韓、柳的傳統而文字較為平易,顯示出一種新文風的端倪。宋代大作家無不推重王禹偁,其影響一直延續到清代。

  三.歐陽修與北宋詩***新的完成

  經過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針對晚唐五代文風進行革新的思潮逐漸形成。到了宋仁宗慶曆***1041—1048***前後,伴隨著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領導的政治運動的開展,文學革新的思想變得更為自覺。因為改革政治,表達政見需要儒學理論的指導以及切於實用的文學形式,於是一度中斷了的韓、柳古文傳統得到了繼承與發揚。

  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是歐陽修。他的主要功績在於繼韓、柳之後再一次舉起古文運動的大旗,以古文變革晚唐、五代以至宋初卑弱靡麗的文風,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一代宋文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首先,歐陽修繼承了韓、柳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文與道的關係上持有新的觀點,他認為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於時者。”***《答李詡第二書》***其次,歐陽修論文重道,又注重“文”***形式技巧***,認為:“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代上人王樞密求先集序》***,而“偶儷之文,苟合於理,未必為非。”***《論尹師魯墓誌》***反對以“道”代“文”。這重文道並重的思想,把文學看得與道同等重要,把文學的藝術形式看得與思想內容同樣重要,這無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學地位。再次,歐陽修論文,雖然極力推崇韓愈,但不取其好奇尚險,而取其明白曉暢,略其“沉浸濃郁”,而重其“文從字順”,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歐陽修在理論上既糾正了柳開等人的偏頗,又矯正了韓、柳古文的某些缺點,從而為北宋的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宋代古文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在各類文體中,歐陽修以散文的成就和地位為最高,論者以其和韓愈相比,稱他“文章為一代宗師”***謝枋得《文章軌範》***。散文的題材、內容、文體非常廣泛,而以論道、論政、抒情三類成就最高。論道是對北宋初期散文的繼承,論政、抒情又是北宋初期散文的一大發展。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他的政論文有些直接關係到當時的政治鬥爭,有的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是古文的實際功用價值與藝術價值有機結合的典範。歐陽修的記敘文也都言之有物。他的散文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政論文慷慨陳詞,感情激越;史論文低迴往復,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註重抒情,哀樂由衷,情文並至。在他的筆下,散文的實用性質與審美性質得到了充分的顯示,散文的敘事、議論、抒情三種功能得到了高度的有機融合。另外,歐陽修還工於文賦,他繼承了唐代古文家以文為賦之風,所作既屏棄了漢大賦式的鋪張,又擺脫了六朝駢賦的鉛華,以單筆散體作賦,創造了文賦,對文賦的確立、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秋聲賦》就是他的代表作。除此而外,他還對四六體進行了革新,他常參用散體單行之古文筆法,且少用典故成語,不求對偶工切,從而為這種駢四儷六的文體注入了新的活力。歐陽修的散文,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創造了一種平易自然的新風格。

  從柳開到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特別是經過歐陽修的創作實踐,在散文創作上解決了兩個大問題:一是再度強調了唐代古文家所倡導的“明道”的口號,進一步清算了浮華不實的文風;二是要求文風樸實,語言平易自然,文從字順,掃除了在文中使用冷僻艱深詞句的舊習,縮小了文言文與口語的距離。此後,宋代散文基本上沿著他們所開闢的古文之路發展。

  四.蘇軾的散文創作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重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認為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又認為歐陽修“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六一居士集敘》***,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他並不認為文學的目的只在於闡發儒家道德理念,他肯定文學在表現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體驗和哲理思考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並非僅是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該像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文風。

  在散文寫作方法方面,蘇軾最重視的是“以意為主”,因此,他既反對外表華麗而缺乏內涵的駢體文,也反對怪僻而不可讀之文,更重視在“意”的支配下的自由揮灑、變化無端的藝術風格。正是在這種文學思想的指導下,他的散文呈現出多姿多采的藝術風貌,散文風格隨著表現物件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暢達。他的散文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這正是宋文異於唐文的地方。

  蘇軾擅長寫作議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以談史論政為要。這類文章大都能針對時弊,有為而發,言之有據,目光犀利,議論縱橫,氣勢恢弘。文筆在自然流暢中又富於波瀾起伏,有較強的力度與感染力。更能代表蘇軾散文成就的是隨筆、遊記、雜記、賦等感情色彩較濃厚的文體。這類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寫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種文體習慣上的界限,把抒情、狀物、寫景、說理、敘事等多種成分糅合起來,以胸中的感受、聯想為主,信筆寫去,文章結構似乎鬆散,但卻於漫不經心中貫穿了意脈,引人入勝,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特點。蘇軾的辭賦和四六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辭賦繼承了歐陽修的傳統,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疏宕瀟散之氣,吸收了詩歌的抒情意味,創作了《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的名篇。他又是駢文大家,他在翰林院任職時所擬的四六文典贍高華,渾厚雄大,為臺閣文字中所罕見。他在遷謫時的諸表啟,幾乎和淚代書,悽惻感人。蘇軾的四六文以散文的氣勢和筆法去作駢文,務去華辭,提煉雅語,以疏通暢達、流轉自如見長,不以文采密麗取勝,開宋代駢體新風。

  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