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人口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論文

  據估計,目前我國老齡人口中,高達70%的老人屬於低收入群體。這類人群退出勞動力市場後,低水平的社會保障金無法滿足其全部需要,必須要依靠家庭養老才能保障老人的穩定生活水平。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新時期人口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與參考:


新時期人口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使得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長期維持較低水平,人口結構老齡化不斷加速,一些長期積累的因素在新時期逐漸凸顯出來,對我國人口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帶來了新的壓力與調整,需要政府積極努力地應對,適時地調整人口計劃生育政策。
 

  1 新時期人口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負擔過重

  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的第一代夫婦已相繼進入退休年齡,其中的低收入人群家庭面臨著更大的養老壓力,需要政策支援。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家庭代際傳承,“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千家萬戶,形成父母撫養子女,等到父母一代變老後子女贍養父母,這是一種反饋式家庭傳承模式,家庭的人口生育計劃很大一部分與贍養動機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家庭人口生育計劃的自主空間受到限制,轉而由政府統一計劃。雖然“養兒防老”的觀念仍舊在延續,但是功能在弱化,因為家庭規模因生育一胎***城鎮地區***或兩胎***農村地區***而迅速變小。家庭規模變小,家庭每一個成員所承擔的贍養老人的負擔自然變重。如果子女成年後的收入無法更好地改善,家庭養老負擔相對會更重。


        從目前我國發展現狀來看,雖然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已經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的全覆蓋,但實際上是一種低水平的覆蓋,尤其是城鄉低收入人口,得到的保障水平相對最低,而這部分人口往往是最需要保障的人群。據估計,目前我國老齡人口中,高達70%的老人屬於低收入群體。這類人群退出勞動力市場後,低水平的社會保障金無法滿足其全部需要,必須要依靠家庭養老才能保障老人的穩定生活水平。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低收入家庭子女必然受到相對更重的養老負擔和壓力。最初受到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的青年育齡夫婦,當前正逐步進入退休年齡。雖然這部分人口的養老問題不是由政府的政策直接造成的,但保障這部分人口的生活確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在計劃生育政策調整時期,保障好這部分家庭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
 

  1.2 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的教育問題突出

  子女教育問題始終是家庭父母一代關心的重大事項,尤其是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如果其子女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類家庭未來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因此,要有配套的政策協助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更好地解決子女教育問題。

  計劃生育政策的目標是通過控制人口數量和不斷改善人口質量,為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口基礎。控制人口數量的政策目標,實現起來較為容易;而提高人口質量的目標實現起來就難度更大。

  一方面,由於主要的教育供給責任在地方政府,而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地方政府財力差異非常大,導致區域和城鄉之間的教育供給水平和質量層次各異。同樣是獨生子女家庭,東部地區家庭與中西部地區家庭、城鎮家庭與農村家庭,顯然面臨著質量層次各異的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體系,以至於進入高等教育之後,來自不同地域和城鄉的學生差異非常大,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獨生子女家庭的受教育現狀堪憂。

  另一方面,子女的教育不僅取決於政府舉辦的公立學校,還取決於家庭環境,尤其是家庭經濟條件。低收入家庭子女在家庭教育投入和保障方面,相對面臨著更多的不利境地,即使先天智力相同的兩個人,都可能因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最終成長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也差異巨大,終生預期收入也有較大差異。這樣,社會不平等有可能因為公立教育系統和家庭背景差異而產生代際傳遞。為了切斷社會不平等的代際傳遞,在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基礎上,政府必須出臺強力的教育干預政策,更好地改善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狀況,增強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

  1.3 “失獨家庭”的物質與精神雙重保障缺失

  “失獨家庭”面臨著獨特的風險和困境,需要政府妥善處理,以保障這些家庭的老人能夠得到必要的溫暖,更好地體現政府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

  獨生子女家庭總是會遭遇各種風險,本來一家幸福的生活,一場意外卻奪走了一個家庭裡唯一的孩子,而父母再也難以生養孩子。這類家庭,被稱為“失獨家庭”,失去孩子的父母面臨著心靈和物質保障的雙重風險。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上百萬個“失獨家庭”,而每年新增的“失獨家庭”超過了7萬個。“失獨家庭”是我國人口計劃生育政策下的非預期衍生產物,雖然“失獨家庭”的產生原因千差萬別,但其面臨的風險和需要的幫助都是類似的。增進民眾福祉是政府天然的職責,對於這些家庭,政府當然要盡最大努力提供幫助,同時為計劃生育政策的轉型贏得更多的社會支援。

  1.4 少數民族的計劃生育政策問題凸顯

  一直以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實行差異化的計劃生育政策。隨著我國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到新的階段,有必要縮小民族之間的計劃生育政策差異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為了鼓勵和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有關部門採取了分類指導的政策原則,指導少數民族地區從實際出發,採取適合本地區的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和辦法,普遍特點是允許少數民族家庭生育二胎,部分地區允許生育三胎。比如,新疆自治區規定,城鎮少數民族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子女,而少數民族農牧民家庭一對夫婦可以生育三個子女。而另一些省份則設定不同的條件,允許少數民族子女生育兩個子女。
 

  2 新時期應對人口問題的對策

  2.1 在提高社會養老保障水平的基礎上提高社會保障政策的針對性

  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傳統,必要的家庭收入是家庭養老的基礎。養老保障發揮著一定的收入再分配調節功能,政府通過調節養老保險金的發放物件和發放水平,起到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作用。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養老風險,更加需要政府的福利政策支援。由於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是低水平的全覆蓋,收入分配調節作用還不強,針對性還有所欠缺。未來要在提高養老保險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針對性更強的社會福利政策,加大政府對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的收入轉移力度。

  2.2 向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提供適當的教育補貼

  長期以來,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執行計劃生育是每個家庭應盡的義務。因此,獨生子女家庭為政府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但由於不同的家庭面臨著不同的經濟條件,在撫養子女方面具有不同的能力。出於社會公平考慮,政府應當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而在計劃生育政策調整時期,保障低收入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權利則顯得更有積極示範意義。參考國外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學的政策,我國可以出臺相關的教育支援計劃,比如以計生部門向有子女在上學的低收入家庭發放食物券或書本券,支援這些家庭更好地改善子女的營養和學習條件,以協助其取得更大的學業成就,未來在勞動力市場獲得更大的競爭力,既能夠更好地回報社會,也能夠更好地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

  2.3 出臺綜合措施保障“失獨家庭”

  “失獨家庭”面臨的風險,相比於一般家庭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共性在於都有養老的物質需求,不同之處在於“失獨家庭”面臨更多的精神困境。因此,應當出臺綜合性保障措施,保障這些家庭的老人們能夠安度晚年。一是要出臺必要的經濟幫扶政策,根據家庭收入條件提供必要的扶助金,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二是要提供必要的精神關懷,開展多種親情支援活動,鼓勵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社群幫扶計劃,為“失獨家庭”的老人們提供必要的精神慰藉和親情溫暖。

  2.4 完善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政策

  公平應當是國家政策法規所追求的價值。隨著我國現代化轉型不斷深入,淡化民族身份、強化國民認同應當是建設現代國家的重要內容。各民族都應當平等地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平等地受到政策對待。因此,要不斷完善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政策,逐步縮小和取消民族間的政策差異,構建民族間平等的計劃生育政策體系。當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已經逐步放開獨生子女家庭生育第二胎,實質上已經縮小了民族間計劃生育政策差異。未來需要加強立法工作,理順民族間的政策與法律條文間的關係,以統一的立法切實維護各民族計劃生育權利。

  2.5 認真貫徹落實“單獨兩孩”政策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啟動實施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是我國新形勢下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重大方向性指示,開啟了我國人口發展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新路程,要紮實抓好該政策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