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

  七年級語文古詩語言高度含蓄、凝練,有著特別的美:集中體現在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

  1、觀滄海曹操***抒發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統一天下的巨集偉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次北固山下王灣***把江南景物寫得新鮮而極致,抒發了思鄉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思想感情***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4、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描繪出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悽苦之情***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表達對朋友關切之情***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6、夜雨寄北李商隱***表達了旅人深沉的離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7、泊秦淮杜牧***全詩以敘事帶出議論,譴責了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上層人士***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8、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七年級語文課外古詩望廬山瀑布原文及賞析

  望廬山瀑布

  詩人: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古詩賞析

  【註釋】

  ①廬山:我國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

  ②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狀像香爐且山上籠罩煙雲而得名。

  ③紫煙:指日光照射的雲霧水氣呈現出紫色的雲霧水氣。

  ④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⑥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⑦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此處指極高的天空。

  ⑧遙:從遠處看。

  【譯文】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

  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

  【賞析一】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 ”,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真美呀!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裡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 ”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賞析二】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定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