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

  迄今為止,八年級語文中的古詩詞的今譯沒有一首能代替原詩,這與技術無關,根本原因在於古詩詞不能翻譯 。古詩詞就是它自己,就是古漢語的,翻譯成任何一種語言都會從根本上改變了它。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江蘇八年級上語文古詩

  《春望》抒發了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繪了國都被佔,城池破敗,殘牆斷壁的景象;“深”描繪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蕪,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景象,刻畫了詩人痛苦的心情。

  2、“濺”“驚”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頷聯移情於花鳥,在景中寄予無限的傷感之情。

  3、頸聯真切的表達了戰亂中人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鳴,成為千古名句。“連三月”寫戰禍之長;“抵萬金”言家書難的。

  4、“搔”通過細節寫出了詩人無法排解的憂國思家之情。

  5、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首聯和頷聯。

  《泊秦淮》抒發了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1、 首句寫景。兩個“籠”將輕煙、淡月、寒水、細沙融為一體,描繪了一幅迷濛冷寂的畫面,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2、 第二句點明環境,在結構上起樞紐作用。

  3、 後兩句以形象化的議論,運用曲筆,諷刺了只顧貪圖個人享受而不顧國家安危的晚唐統治者。表達了詩人對世道人心的憂患意識。

  4、 “猶”抒發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世風的憤恨之情。

  5、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首句。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慾望。

  1、“僵臥孤村”描繪了詩人年老久病,無所作為的處境。

  2、通過“風吹雨”把現實和夢境結合起來,自然而又巧妙。“風吹雨”照應了詩題,同時窗外的風雨聲與戰場上的馬蹄聲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詩人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1、 “干戈寥落”包含了詩人很多的辛酸和遺憾。

  2、 頷聯的特點: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寫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離破碎,像那被風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時起時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 頸聯利用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寫詩人憂慮不安的心情,極為巧妙、新奇。意思是去年在惶恐灘頭訴說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裡悲嘆孤苦零丁。

  4、 尾聯以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成為愛國志士激勵民族氣節的警句名言。

  5、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是如何看待國家和個人命運的關係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達了與知己的惜別之情,體現出高遠的志趣。

  1、“風煙”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溼荒遠,上任路途的艱險。“望”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聯絡起來。

  2、頸聯寫出了友誼的哲理: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恆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3、這首詩不同於其它送別詩,開闢了送別詩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字裡行間體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己亥雜詩》

  1、“浩蕩”形容愁思無窮無盡。

  2、一、二兩句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時憂慮、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3、三、四兩句運用新奇的比喻,詩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的追求。

  《望嶽》以“望”字著筆,重在描寫望山的所見所感,以簡勁的詩句寫出了泰山的雄偉氣勢,顯示出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

  1、 首聯寫出了遠望中的泰山的山勢。

  2、 頷聯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鍾”運用擬人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割”運用誇張寫出了泰山的高峻綿長。

  3、 頸聯寫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層出不窮的雲氣使詩人的心胸為之盪漾,歸鳥進入眼簾,時已薄暮。

  4、“凌”“覽***俯視***”既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

  5、 尾聯取《孟子》入詩,具有象徵性和啟發性,既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也表現了詩人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錢塘湖春行》以“行”為線索,以“春”為著眼點,寫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悅之情。

  1、 首句點明春遊的地點,次句寫詩人瞭望湖面。

  2、 頷聯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的景象。頸聯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的景象。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景色給予人的感受。

  3、 “爭暖樹”“啄春泥”說明天氣乍暖還寒,寫出了春光給自然界帶來的活力。

  4、“漸欲”野花漸開漸多,“沒馬蹄”點出草淺。

  5、“行不足”是愛的體現,同時也照應了題目。

  6、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頷聯和頸聯。

  《登飛來峰》抒寫自己在山上最高層時心中的感受。

  1、 雞鳴日出是傳聞之景,同時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徵。

  2、 “不畏”道出了詩人獨特的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3、 “浮雲”既是實寫,也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

  《雁門太守行》描繪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1、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2、 首句運用誇張和比喻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次句寫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黑雲”和“日光”是想象之詞,不一定是實寫。

  3、 三、四兩句描繪激戰中壯美的邊塞風光,創設了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

  4、 五、六兩句表現了將士們的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七、八兩句運用典故稱頌了天子和將士。

  6、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前四句。

  《別雲間》詩人訣別故鄉,表現了對山河淪喪的極度悲憤和對家鄉親人的無限依戀和對抗清鬥爭的堅定信念。

  1、 “羈旅客”是詩人自謂。“又”充滿感嘆之情,極為悲苦。

  2、 “難”難在抗清事業未成,再難見到故園和親人。

  3、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頷聯。

  八年級語文課外古詩詞江南賞析

  江 南

  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誦讀:

  情緒要愉悅歡快。“何”、“田田”突出了蓮葉的勁秀、茂盛,要重讀。“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有力地表現了魚兒在蓮花、蓮葉間自由自在嬉戲的情景,讀時要加以突出,語調要富於變化。

  註釋:

  ① 可採蓮:意思是說,到採摘蓮子的時候了。②何:多麼。③田田:形容蓮葉厚實茂盛的樣子。④戲:嬉戲。這裡指戲水。

  譯文:

  到了江南可以採蓮的季節,蓮葉是多麼厚實茂盛。魚兒們在蓮葉間嬉戲。一會兒嬉戲在蓮葉東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西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南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北面。

  賞析一:

  這首詩分“唱”、“和”兩個部分。前三句是一人領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緻。後四句是眾人和唱,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變化描繪出魚兒們在荷葉間嬉戲遊弋的動人情景,顯得活潑、自然、有趣,具有很強的音樂感。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寫,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領略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

  賞析二: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採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麼秀麗的江南風光!多麼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現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著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彷彿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於此,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著變得輕鬆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