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地理教學總結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組,“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兩個模組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係,“地理必修3”則是在前兩個模組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實踐。這一模組以區域為研究物件。由於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流域的綜合開發問題”、“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區域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及其產生的問題”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採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組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範例教學”。

  ***二***

  以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第一個案例,這部分內容的課標要求:“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溼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瞭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分析課程標準,我們發現這可以是案例教學的典型範例。在這個章節裡,教材除了選取我國西北地區作為案例分析的主要物件外,還選取了非洲薩赫勒地區和前蘇聯墾荒區為分析的次目標,將這些區域的各種情況通過圖表、資料呈現,分析荒漠化發生的過程、成因、危害,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和措施。

  ***三***

  地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有三條要求:

  ***1***“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資訊,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我發現第二種教學設計很好地達成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三條目標,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生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了新知識,更學會了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研究規律和方法,體會了問題探究的過程。這為學生分析新的案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結果迥然而異。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學中用好案例”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學,從現在全國使用的四個版本的教材來看,各類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較大的差異。每一個專題內容往往是既有一個主導案例,同時也可能有若干個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師、因學生而異,教師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地靈活選用、組織案例。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時間,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從而達到教學最有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