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地理複習

  複習,需要強大的耐心和細心,仔細挖掘自己的知識薄弱環節並修復它。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我國西北地區的範圍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

  水分自東向西遞減,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 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 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6.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圍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氣候乾旱,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人為原因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大力開荒種糧 D.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出現次生鹽漬化 E.水資源汙染嚴重***錯***

  ***2***合理利用該處土地資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我國正在上述地區進行巨大的生態工程建設為:營造“三北”防護林。

  ***3*** 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並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

  ***4***西北地區自東向西由溫帶草原逐步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體現了陸地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於降水自東向西減少而形成。

  ***5***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風力作用 。

  ***6***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

  ***7***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原因是:

  農牧過渡地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穩定,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土地很容易產生荒漠化。

  ***8***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積及原因比較:

  新疆面積較大,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地表徑流少。山西面積較小,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土質疏鬆,地表植被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7.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8.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於轉移地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於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程序。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可經使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產業的分工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地理景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往往由鄉村地區變為高度工業化地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也往往伴隨著環境汙染的轉移和擴散。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佈:產業轉移地往往會出現就業機會減少,出現失業人口增加的現象;而對於產業承接地則可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二***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鬆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鬆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鬆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3、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鬆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鬆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鬆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絡方便;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鬆嫩平原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

  4、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絡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曆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5、遙感***RS***

  主要是獲取資訊,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視力的延伸

  工作過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資訊處理 資訊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感測器 →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統***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如,可以精確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維座標***經度,緯度和海拔***,還可為飛機、船舶、汽車導航。

  由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共24顆,其中21顆工作衛星,3 顆備用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使用者裝置部分—GPS訊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7、地理資訊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資訊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8、地理資訊科技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9.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

  此外: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10.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閱讀選學***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專案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佔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三***

  1、兩類能源:屬於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屬於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開採條件好。***大同煤田-優質動力煤,河東煤田-優質主焦煤***

  ②市場廣闊:我國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③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內容:①擴大煤炭開採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三條外運鐵路主幹線***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2000年以後,山西對外電力輸出增長迅速,此舉對本省的有利影響是:①緩解運輸壓力②減輕大氣汙染③提高經濟效益。

  4、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

  5、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6、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三廢"的治理

  ***山西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關於山西省煤炭的綜合利用

  ***1***山西省能成為全國能源基地的條件有哪些?

  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市場廣闊;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2***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山西省將要進行哪些方面的產業結構調整?

  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輕紡工業、高新技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條件十分優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雖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卻尚未成為經濟強省。你認為應怎樣調整經濟結構,變能源大省為經濟強省?

  ①推動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關鍵就是要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協調三大產業的發展;

  ②適當壓縮原煤的生產規模和數量,推動煤炭生產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轉化,提高經濟效益;

  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加快經濟的發展。

  7.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區域分佈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8.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佈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9.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經濟生態社會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

  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③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有利於緩解交通壓力。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

  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③有利於淨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緩解交通壓力。

  10.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階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週期。

  ***四***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大部分位於溼潤、半溼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和水分基本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條件是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①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②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絡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脈***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

  3、農業佈局特點:耕作農業區: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地區。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畜牧業區: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鬆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鬆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4、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5、農業發展方向: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6、東北建設商品糧基地的有利條件是:

  自然條件: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廣闊、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人均耕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對外聯絡方便,市場需求大。

  7、東北商品糧基地發展潛力較大的原因:

  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糧食商品率高;目前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隨著科技和農業投入的增加,糧食的單產和總量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農荒地可供開墾;***為什麼長江三角洲地區商品糧基地潛力下降:由於人口稠密,每年淨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設等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將會有所下降;目前單產已較高,增產潛力已較小。***

  8.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9.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10.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