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法

  自主學習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高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對個人今後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在高中地理教學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怎麼樣培養呢?以下是小編對於的一些建議,僅供參考學習!

  彙編如下: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的激勵力量。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要在實踐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一***教師要以良好的情緒給學生以一種信任的心理定勢。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消除學生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議論,能放開心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學習活動中也和他人一樣的有地位、一樣的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認知和情感結合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學習的成功。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佳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為他們走向成功搭橋鋪路,想方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

  ***三***需要是人基本的本能,需要是一種內驅力。有需要才能有追求,有了對地理事物認知的需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種內驅力能把學生的心理內部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調動起來,有效而持久地投入學習。有了這種力量,學生就能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去追求學習過程中的成功。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這種希望獲取知識,希望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成功的內在需求,積極鼓勵學生去大膽地獲取知識,並給學生獲取知識提供儘可能的各種條件,以學生的這種內需感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地理課堂教學就要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在這一方面,教師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上,教學時不要作太多的鋪墊,要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尋找關於地理問題的切入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認知的實際層次,讓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絡,自然地遷移到新的知識情境當中去。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各種適合發揮他們自己聰明才智的條件,達到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

  例如我一年來堅持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原則。實質是:從上課到下課,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每堂課教師的講授時間基本不超過15分鐘。這種教師當堂佈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後不留作業的方式,其實是要真正把學生解放出來,從而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三、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要使學生自主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的評價。從教學發展的角度看,教學評價的作用並不限於只讓學生了解自己與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有多大,還應該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堅定學生的自信心,進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困難,會出現答錯問題的現象,在這時,教師要進行耐心的鼓勵、引導、點撥,而不是訓斥、否定和懲罰。運用前者,可以使學生感到教師的態度誠懇,由此會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會以良好的心態進行學習;運用後者,就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關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反饋與評價,不僅是認知過程的需要,更是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凝聚師生感情的需要。

  過去我們認為教師講得越細,學生學得就越容易,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就像鑽山洞一樣,老師領著學生鑽比學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會養成許多學生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夠解決,老師的講反而更耽誤時間。在今年初一***7***班的實驗教學中證明,平時老師需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三、四分鐘就可以了。學生自學幾分鐘就開始做題,不會的再回頭看課文內容或相互討論,基本就能做練習題了。這個過程是個不斷反饋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會了。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大,效率更高。因為老師規定學生自學幾分鐘就要做練習題,學生有一種緊迫感,不認真看就不會做練習題,落在別人後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所以學生自學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課積極得多,這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突出了出來。

  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過: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只有參與探索新知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祕,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地理教學要優化教學過程,其最根本的著眼點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參與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敢於大膽地放開手腳,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的作用,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讓他們多有機會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實驗,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要作到“六個讓”:地理學具讓學生操作;地理特徵讓學生髮現;地理原理讓學生講述;地理規律讓學生總結;解疑思路讓學生探索;學習難點讓學生突破。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上都給學生以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每一節課的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都得到充分的鍛鍊。教學的實踐表明,這樣的參與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樂於參與,樂於學習,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