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複習重點考點

  物理在複習時,不應該盲目複習,而是有所側重、抓住重點難點來複習。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閱讀。

   - 牛頓運動定律:

  ***一***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牛頓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

  1.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 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3. 慣性與質量: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 物體運動快慢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即速度的改變叫運動狀態的改變。

  如何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明確了慣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話“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揭示了物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慣性,即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2. 確定了力的含義:

  定律的後半句話“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點要切實理解。

  3. 定性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相同。因此,可以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如何理解慣性?

  1.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 慣性與運動狀態無關:不論物體是處於怎樣的運動狀態,慣性總是存在的,當物體原來靜止時,它一直“想”保持這種靜止狀態;當物體運動時,它一直“想”以那一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3. 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與速度大小無關。

  ***二***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

  <一>方法探究

  研究“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所研究的是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F的關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m的關係,即 、F、m間的關係。由於加速度 隨F、物體的質量m的變化而同時發生變化,所以它們間的關係難以確定。實驗中為了研究三者的關係可採用控制變數法,所謂控制變數法,就是將具有某種相互聯絡的三個或多個物理量中的一個或幾個加以控制,使之保持不變,研究另外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此後再控制另一個物理量,使之保持不變,研究剩餘的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

  本實驗在研究 、F、m之間的關係時,先控制物體的質量m不變,改變力F的大小,研究 與F的關係;再控制物體所受的外力F不變,改變物體的質量m,研究 與m的定量關係;最後將二者加以歸納綜合,得出 、F、m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

  <二>實驗裝置***參考課本案例***

  如圖所示,取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車的前端各系上細繩,繩的另一端跨過定滑輪各掛一個小盤,盤裡分別放上砝碼,使兩小車在繩的拉力作用下做勻加速運動。實驗時,要求砝碼跟小車相比質量較小,則小車所受的水平拉力F的大小可以認為等於砝碼***包括砝碼盤***所受重力的大小,車的後端也分別繫上細繩,用一隻夾子夾住這兩根繩,以同時控制兩輛小車,使它們同時運動和停止運動。

  <三>實驗說明***參考課本案例***

  1. 本實驗中是將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忽略了小車所受木板對它的滑動摩擦力F。事實上,水平板是很難做到光滑的,且小車所受木板對它的滑動摩擦力F,隨小車質量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給驗證實驗過程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一方面需要測定滑動摩擦因數,另一方面還要測量、計算每次改變小車的質量後的摩擦力,顯然大大增加了實驗的難度。因此,實際操作中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將實驗簡化。即將表面平整的木板的一端墊起,使放在它上表面的小車所受重力沿斜面的分量 與摩擦阻力 相等,即 ,此時無論物體的質量怎樣變化只要 成立,就一定存在 ,於是實現了化“變”為“不變”,即平衡了摩擦力之後的實驗就等效於物體不受摩擦阻力作用,這樣小車受到的合外力就是細線對小車的拉力。

  注意 平衡摩擦力時要使小車拖著紙帶,使紙帶通過打點計時器,並且使打點計時器處於工作狀態,通過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判斷是否已經平衡了摩擦力。

  2. 怎樣提供和測量物體所受恆力

  可以用小盤和砝碼牽引小車,使小車做勻加速運動的力近似地與小盤和砝碼的重力相等。

  注意:

  ***1***砝碼***及盤***跟小車相比質量很小,細繩對小車的拉力可近似地等於砝碼所受的重力。

  ***2***實驗是通過改變盤中砝碼的數目來改變繩對小車拉力的大小的。

  ***三***牛頓第二定律

  <一>1.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當物體受多個力作用時,牛頓第二定律可表述為:物體的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 數學表示式:F合=ma。

  注意 公式的同體性、向量性、瞬時性

  3. 物理意義:反映了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外力的合力及物體的質量間的關係。說明物體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和物體的質量決定。

  4. 牛頓第二定律的適用範圍:巨集觀低速物體。

  <二>力的單位

  1. 牛頓的含義: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 。它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定義的: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

  2. 比例關係k的含義:根據F=kma知,k=F/ma,因此k在數值上等於使單位質量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的力的大小。k的大小由F、m、a三者的單位共同決定,三者取不同的單位k的數值不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k=1,由此可知,在應用公式F=ma進行計算時,F、m、a的單位必須統一為國際單位制中相應的單位。

  ***四***牛頓第三定律:

  1. 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就是牛頓第三定律。

  2. 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時變化,無先後之分。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與物體的大小,形狀,運動狀態均無關係。***

  ***3***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上,其作用效果分別體現在各自的受力物體上,所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產生的效果不能抵消。***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能否求和?不能***

  ***4***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種性質的力。***平衡力的性質呢?***

  3. 對於牛頓第三定律要明確

  ***1***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具有“四個相同”。即大小相同,性質相同、出現、存在、消失的時間相同,作用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三個不一樣”即方向不一樣。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一樣,效果不一樣。

  ***3***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關鍵點是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不一定同時產生或同時消失,也不一定是同性質的力。

  ***五***牛頓定律的應用

  一、力學單位制

  1. 基本單位和匯出單位

  我們選定幾個物理量的單位作為基本單位,基本單位是人為規定的。利用物理公式由基本單位推匯出來的其他物理量的單位,叫做匯出單位。

  注:物理公式在確定物理量的數量關係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單位關係。

  2. 單位制

  基本單位和匯出單位一起組成單位制,例如國際單位制。

  3. 力學單位制

  在力學中選定長度、質量和時間這三個物理量的單位作為基本單位,根據力學公式就可以推匯出其餘物體量***如速度、加速度、力等***的單位,它們一起組成了力學單位制。

  注:在國際單位制***S1***中,力學的三個基本單位分別長度單位是米,質量單位是千克,時間單位是秒。另外,國際單位制在熱學、電學、光學中還有四個基本單位,以後將進一步學習。

  4. 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在物理計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單位制中的單位表示,計算結果就一定是用該單位制中的單位表示的,所以,在計算過程中就不必一一寫出各個量的單位,直接在結果中寫出所求物理量的單位即可。計算前注意先要把各已知量的單位統一為同一單位制中的單位。在物理計算中,一般採用國際單位制。

  單位制的意義是什麼

  對一個物理量進行定量描述,僅僅用一個數是不夠的,一定得在數後帶有單位,同一個物理量,選用不同單位其數不同。 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用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研究物理與物理量的關係時,物理單位要跟隨物理量參與運算。物理單位進入物理關係的數學表示式,對準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關係很有幫助,但表示式繁雜。選用了統一的單位制後,每一個物理量在這一單位制中有確定的單位,進行物理運算時,可以只計算資料,不必帶單位,從而使物理運算簡化。“kg、m、s” 在力學中有最基本的地位,用這些物理量的單位做基本單位後,可使基本單位的數目最少,所以在力學中規定m、kg、s為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二、超重和失重

  1. 彈簧秤是測量力的儀器,用彈簧秤來測量物體的重力。只有在物體處於平衡時,彈簧的彈力才等於物體重力的大小。

  2. 超重: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時,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或對懸線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的重力的現象稱為超重***overweigh***現象。

  由此可知:產生超重現象的條件是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它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無關。超重包括加速上升和減速下降兩種情況。

  3. 失重:當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的重力的現象,稱為失重***weightlessness***現象。

  由此可知:產生失重現象的條件是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它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無關。失重現象包括加速下降和減速上升兩種情況。

  4. 完全失重: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等於0的狀態,叫做完全失重狀態。

  產生完全失重現象的條件:當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等於g 時,就產生完全失重現象。

  如何正確理解“超重”、“失重”的本質

  超重不是重力增加,失重不是重力減小,完全失重不是重力消失。在超、失重現象中,重力不變,僅是“視重”的變化。在完全失重狀態下,平常重力產生的一切物理現象都不存在。

  三、關於輕繩、輕彈簧的問題

  1. 輕繩

  ***1***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繩。***2***同一根繩上各處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3***認為受力形變極微,看作不可伸長。***4***彈力可作瞬間變化。

  2. 輕彈簧

  ***1***各處的彈力大小相等,方向與彈簧形變的方向相反。

  ***2***彈力的大小遵循F=kx的關係。

  ***3***彈簧的彈力不能發生突變。

  四、關於臨界問題處理的基本方法是

  1. 要詳細分析物理過程,根據條件變化或過程的發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況的變化和狀態的變化,找到臨界點或臨界條件。

  2. 常用極限分析法分析臨界點或臨界條件,即利用放大或縮小的思想使問題暴露得更明顯,更突出。

  五、連線體問題

  1. 連線體: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絡的物體組成連線體。

  2. 整體法:當兩個或兩個以上有相互聯絡的物體相對同一參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時,可選整體為研究物件。

  3. 隔離法:把題目中每一物體隔離出來分別進行受力分析、列方程

  4. 選取研究物件的原則有兩點:

  ***1***受力情況簡單,與已知量、未知量關係密切。

  ***2***先整體後隔離。

  構成連線體的各部分之間的重要的聯絡紐帶之一就是加速度,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對同一參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時,有些題目也可採用整體與隔離相結合的方法,一般步驟用整體法或隔離法求出加速度,然後用隔離法或整體法求出未知力。

   -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一、 基本關係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 推論

  1、 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

  4、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

  應用基本關係式和推論時注意:

  ***1***、確定研究物件在哪個運動過程,並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

  ***2***、求解運動學問題時一般都有多種解法,並探求最佳解法。

  三、兩種運動特例

  ***1***、自由落體運動: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豎直上拋運動;v0=0 a=-g

  四、關於追及與相遇問題

  1、尋找三個關係:時間關係,速度關係,位移關係。兩物體速度相等是兩物體有最大或最小距離的臨界條件。

  2、處理方法:物理法,數學法,圖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