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語文備考的複習指南

  在高考使用全國卷的新形勢下,語文科目的備考複習也需要做出些調整。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新高考語文備考複習指南

  1、看淡分數。

  別人考得好,說明他的問題在這次考試中沒有暴露出來,任何一次考試的名次都代表不了高考的名次,高考前,自信是最終勝利的保障。

  2、抓綱務本。

  抓綱,就是重視考綱、考試說明,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因此是考生備考最重要的檔案。務本,指的是在最後複習階段的時候,要注意抓基礎,迴歸教材。

  3、仔細演練真題。

  在演練真題後,要仔細對照答案,瞭解參考答案怎麼做的,我是怎麼做的,對每一個答題步驟及給分情況都要多動腦,多思考,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你的成績。在做過幾套真題後,就會感到,高考題就是那麼回事兒,在高考時會有一種曾經相識的感覺,這樣你就揭開了高考題的神祕面紗。

  4、明確複習重點。

  每個考生都基本瞭解自己的強處和弱點,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出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最大限度地做到不偏科,最後複習時間各科投入時間要有大致安排,各科佔多大比重,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做一個規劃,這一點非常重要。

  5、不要疲勞備考。

  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

  6、二輪複習要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從全面基礎複習轉入重點複習,對各重點、難點進行提煉和掌握;

  二是將第一輪複習過的基礎知識運用到實戰考題中去,將已經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解題能力;

  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題型的特點和規律,掌握解題方法,初步形成應試技巧。

  7、三個原則:

  選題要"精"、做題要"準"、糾錯要"實"。

  建議高三家長們這時要注意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能不疾不徐地充滿自信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新高考語文備考複習誤區

  誤區1.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成績越好。

  這是最大誤區,保證學習時間並不能保證成績。不在於學了多少時間,而在於學會了多少。不少高三學子“挑燈夜戰”,經常熬到凌晨,此時大腦已經很疲勞,效率可想而知。懂得勞逸結合、適時休息和鍛鍊的人,是高三學子中的智者,也是能否走出題海的標誌。

  誤區2.課堂上聽明白了就認為自己會了。

  老師講過的題目,考試時類似,可條件變一變,很多人就又不會了。就像高考***微博***題,學生會覺得似曾相識,但不一定能考高分。問題就在於“聽明白了”是老師的講授,學生聽課時被動地接受,沒有經過自己積極主動的思考。因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貌似聽明白了,碰到新問題新情境還是不會。

  誤區3.做習題追求答案,重結果不重過程。

  一些學生做題,得出答案就結束了,沒有反思,沒有歸納,沒有總結,沒有舉一反三,過分追求結果,不重視解題的思維過程。其實,把思維過程整理和展示出來是學習的好方法。要學會用慢鏡頭展示思維的關鍵處,學會用放大鏡放大思維的細節。平時在這些地方花時間“感悟”一下,使這種思維方法形成習慣,複習效果妙不可言。

  誤區4.題目做得多收穫多,重數量輕質量。

  不少學生潛意識中認為習題多做多得,其實不然。反思一下,歷屆高三學子一年裡要做多少題?有多少題目是白做的?這裡要學會捨棄,偏題、難題、怪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果斷拋棄,要重視做題的質量而非數量。

  新高考語文備考二輪複習技巧

  一、重拾遺忘知識點

  高考第二輪複習就絕對不像一輪複習那樣按部就班了,複習前後的跨度非常大,而且老師往往會以專題的形式來進行復習。這就需要考生首先回顧一輪複習中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找到相關內容進行提前準備,抓住複習的主動權。

  雖然經過一輪複習後,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但是在綜合運用這些知識方面還是非常薄弱的。同時,由於一輪複習的知識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會慢慢遺忘,所以,在這個階段,就更應該回顧課本、學習筆記和糾錯本,避免知識點大量遺忘,儘可能地鞏固自己的學習效果。

  二、搭建知識結構橋樑

  高考二輪複習將會加大橫向關聯內容的聯絡,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以專題形式來進行復習。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橋樑。

  你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並不相同,別人的知識結構對你的幫助不大,所以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礎夯實,在牢固的知識基礎之上構建自己的知識脈絡。

  三、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

  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把課本上的相關知識串起來,使課本上零碎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課本上的知識點就象一粒粒珍珠,散亂地堆在那裡我們是不好把握它的,如果我們能找到一根線把它串起來,它就成了項鍊,隨便抓住其中的哪一粒珍珠,我們都能很方便地把其它的珍珠帶起來。

  在這裡,貫穿前後的問題就是線,課本相關知識就是珍珠。在第二輪複習階段,我們缺少的不是珍珠,而是能把這些珍珠串起來的線以及把珍珠串成項鍊的能力。

  所以在二期複習階段,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能力。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找到能把前後知識串聯起來的相關問題,這樣的相關問題我們能找到的越多,我們對課本前後貫穿的角度越全面,我們對知識點的把握就會越準確,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就越全面。

  四、提高做題效果

  在第二輪複習階段,要想提高做題的效果,學生必須多思考,不能為了做題而做題。怎樣思考?

  1.是在題目拿到手後,首先思考它屬於哪種題型。這種題型有什麼特點,審題時有哪些技巧,答題時有哪些基本要求。通過題型歸類、方法歸納,使每一個題做出收穫,使每一個題目都能給自己以啟發。

  2.是多比較。經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比較,看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知識選擇和參考答案是否一致。如果自己做的答案和參考答案相差甚遠,一定要搞清自己錯在哪裡,是審題錯誤還是知識理解錯誤,是題型特點沒掌握還是答題方法不熟悉。弄清問題癥結在哪裡,然後下功夫解決這個問題,千萬不能只關注分數,只滿足於知道這個題目答什麼,而忽視自己不該忽視的東西。

  3.是多總結。多關注自己在做題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注意從個性中抽象出一般的東西來,自己總結出一些對自己答題有指導性作用的方法來。從心理調節到時間分配,從閱讀習慣到答題順序,從思維模式到語言組織,在平時做題時都要注意去觀察自己有無缺陷,並注意在做題時注意尋找克服這些缺陷的方法。

  五、培養科學的應試習慣

  這個方法往往是理性的,習慣則帶有感性的特徵。在平時作業時,由於時間比較充分,絕大多數學生可以理性答題。但考試時尤其是高考時,由於有時間限制,特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壓力應試,許多學生在答題時是靠平時積累起來的習慣答題,許多老師平時強調的東西根本來不及想。

  比如我們平時講習題時如果問學生遇到“為什麼”應該從那些角度組織答案,學生都會加答“分析原因,說明意義”,可是一到考試,許多學生根本想不到這一點,他往往只能機械應對,頭腦中冒出一句答一句,把“分析原因,說明意義”忘到了九霄雲外,等到試卷拿到手裡看分數被扣了才又想起這句話。

  所以在二輪複習階段,一定要注意把老師的要求轉化成自己的答題習慣,要形成一拿到試卷就不自覺地朝老師要求的方面去做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讓平時積累起來的經驗在考場上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