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本文言文翻譯

  古文翻譯是高中語文必考的重要內容,對古文翻譯的複習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複習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必修二課本文言文翻譯彙總

  《指南錄後序》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

  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

  經北艦十餘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

  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

  向也使予委骨於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君親其謂予何?

  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五人墓碑記》

  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於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故餘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燭之武退秦師》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諫太穿宗十思疏》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廉頗藺相如列傳》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鴻門宴》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素善留侯張良。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秋水》

  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季氏將伐顓臾》

  無乃爾是過與

  何以伐為?”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是誰之過與?”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寡人之於國也》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滕王閣序》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秋聲賦》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

  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