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積累

  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模組,而作文素材的積累至關重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一***

  1、書是老師,書是大學

  法拉第:書引他走上科學研究之路

  英國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因家庭貧苦,小時沒有上過學。他12歲時,一邊賣報,一邊從報上識字。13歲時,法拉第進了一家印刷廠,工作之餘他就翻閱裝訂過的書,在送貨的路上也是邊走邊看,經過幾年努力,他終於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後來他又看《大英百科全書》,他特別喜愛看電學和力學方面的內容,法拉第還用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畫上插圖。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印刷廠,意外發現了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出自一個學徒工之手時,大吃一驚。他送給了法拉第四張皇家學院聽課證。這便是法拉第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開始。

  2、書與人生結下不解之緣

  文學家、學者:愛書成癖的一些雅號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大文學家、大學者,都酷愛讀書,精讀泛覽,愛書成癖,因而獲得了種種雅號:

  書淫:南北朝時的劉孝標,想方設法找書來讀,無論路程多遠,他都去求借,然後便沉浸在借回的書中。人們見這種讀書的貪婪狀態,就稱他為“書淫”。

  書庫:隋朝公孫景茂,別號元蔚。他自幼潛心學習,一生中讀了許多書,被人們稱為“書庫”。

  繡囊:後漢馬融博學多識,飽讀詩書,因此人們說他肚子裡裝滿了天下錦繡文章,使他獲得了“繡囊”的雅號。

  書城、鄴架:唐代李泌,7歲就能賦詩成文,唐玄宗詔命他供奉東宮。他不僅看書極多,家裡藏書也極豐富,所以被人稱為“書城”。又因為他曾被封為鄴侯,所以又有“鄴架”的說法。

  書簏:唐代李善讀書極多,又博聞強記,學識弘富,曾經注過《文選》,成為歷代流傳的善本。他被人稱為“書簏”。***簏:竹編成的箱子***

  行書櫥:這是人們對唐代學問大家虞世南的稱呼,意思是說他讀書面廣,常識淵博,像一個活動的書櫃。被人稱為“書櫥”的還有宋代政治家李綱。而明代文學家丘瓊山博學多才,被人們稱為“丘書櫃”。

  3、不是每本書都好,不是每本書都要讀

  顏駟:世人戲稱“馬四庫”

  漢代有個叫顏駟的人,自幼嗜書,無書不讀,讀過的書堆積滿房,世人戲稱“馬四庫”。也許正由於讀得過濫,他一直到老都無多大建樹。漢武帝聞之,出於同情,勉強給了個都尉之職。

  4、貝弗裡奇:只有一小部分才值得你細加研味

  貝弗裡奇是英國傑出的動物病理學家,他對如何讀書很有見地。他說:僅1952年版的《世界科技雜誌一覽》,就編入了5萬多種期刊的學術文章,相當於每年讀200萬篇文章,或一週讀4萬篇。這是誰也不能讀完的量。這說明要使你讀的書變得對你有價值,你就必須注重選擇,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才值得讓你花時間去細加研味。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二***

  小年

  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臘月二十三”。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祭灶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趣聞

  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在送灶時,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又稱關東糖***是一種麥芽糖又稱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其掂著雖然很重,但質料十分細膩。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臘月二十四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史料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三***

  春聯的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來歷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

  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裡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捱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鬱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唐以後逐漸改為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裡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為門神。

  春聯怎麼貼?

  對聯分上下聯,不能隨意貼。每年都有許多人貼錯。那麼怎樣貼才是正確的呢?這裡要弄清二個問題,一是分清上下聯,二是上下聯的位置。簡單介紹如下:

  上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仄”聲,既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仄”聲給人的感覺是話還沒有說完。下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平”聲,既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平”聲給人的感覺是話已說完。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海”是三聲,本句應做上聯***首聯***,“江”是一聲,本句做下聯 ***末聯***。

  貼對聯時,要把上句貼在右側,因為過去的書是豎排的,都是從右側讀起。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