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知識點歸納

  我們學習歷史知識,其實也就是“為往聖繼絕學”。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至今不曾中斷的國家,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原始農耕:

  1、 距今1萬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學會了栽培穀物與馴養牲畜,開始農耕生活,標誌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

  2、 粟類旱地作物起源於黃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稻作農業與旱地農業同時出現、南北並立的割據,是中國早期農業的一大特點。

  二、中華文明的起源:

  1、 炎黃傳說:三皇***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傳說

  2、 距今5000~4000年前,中華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地區。

  第二課〖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從“公天下”到“家天下”:

  1、 夏朝建立之前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後進入了“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

  2、 “天下為公”的禪讓製為“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所替代。

  二、二里頭文化與夏史探究:

  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發現的大量文化遺蹟和遺物,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豐富的資料。

  第三課〖商朝與青銅文化〗

  青銅時代:

  1、 商朝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日趨成熟,出土有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銅器,製作精良,造型獨特,紋飾瑰麗,為世界青銅文化史上所罕見。

  2、 商朝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專用於王室和貴族的禮典、祭祀等重要活動。象徵了器

  主的等級身份和政治地位,被賦予了溝通天地和支援政治權力的功能。

  3、 商朝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比較成熟的漢字,真實地記載了商朝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狀況,為我們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用文獻與考古相互印證的方法探究歷史

  二

  第四課〖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封邦建國:

  1、 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鎬。

  2、 封邦建國體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後裔和原殷邦方國的首領;另一方面,以武王為後盾,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方國間,成為地方政治中心,達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第五課〖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一、社會大變革:

  1、 東周的建立:公元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邑,建立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 經濟領域的變革:以鐵製農具和犁耕技術為代表的新生產力,把農業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井田制度逐漸瓦解,各國推行獎勵農耕軍功的政策,促進了自耕農和新型地主的產生,隨著農業的發展,私人手工業、商業也活躍起來。整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實力競爭的新局面。

  二、百家爭鳴:

  1、 背景:社會生產力進步;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列國爭霸導致社會動盪;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士”逐漸崛起。

  2、 代表:儒家:孔子***發展周公禮治思想,創造出“仁”為核心的思想,倡導“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以倫理道德來規範社會秩序及協調人際關係*** 孟子***由“仁”發展出“仁政”思想***

  荀子***重新解釋孔子“仁”,熔禮、法於一爐***

  道家: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鄙視世俗物質享受及財富權力的追逐,提出樸素辯證法思想***

  法家:韓非、李斯***提倡“法治”為特色,倡導激進的功利主義,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富國強兵***

  3、 影響:體現了當時學術的活躍;為後世思想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

  第六課〖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一、從列國紛爭到秦統一:

  1、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韓、魏七國

  2、 商鞅變法:以富國強兵、兼併天下為目標,廢除井田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農耕、建縣制和什伍連坐等一系列法規。

  3、 大一統帝國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朝。

  二、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

  1、 帝國最高統治者為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職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

  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諸卿,分工負責司法、財政等政務。

  2、 地方政府為郡縣兩級,郡下轄若干縣,縣下還設有鄉、裡等組織。郡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

  3、 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此外還建造馳道與直道,建築長城,開邊移民,焚書坑儒。

  第七課〖秦末農民起義〗

  一、秦的暴政:

  濫用民力、嚴刑酷法、橫徵暴斂、秦二世昏庸腐敗。

  二、第一次農民起義:

  1、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嬰投降,秦朝滅亡。

  2、 楚漢戰爭與西漢建立:秦朝滅亡以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漢。

  第三單元【從兩漢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八課〖大一統帝國的重建〗

  一、漢承秦制:

  漢統治者以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縣制度,雖乘積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但在繼承郡縣制的同時,又封同姓王為諸侯,形成郡縣與封國並存的局面。

  二、黃老思想與文景之治:

  1、 漢朝初年,黃老思想符合漢初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願,統治

  者採取“清淨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倡導以農為本,減免田租,廢

  除秦朝留存酷刑。

  2、 漢文帝、景帝的一系列輕徭薄賦、省刑約法的措施,為社會生產的恢復和

  發展創造了條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社會景象,史稱“文

  景之治”。

  第九課〖漢武帝時代〗

  從“無為”到“有為”:

  漢武帝起用身邊親信近臣,形成宮廷的決策核心稱“內朝”,以丞相為首執掌政務的政府機關稱“外朝”;還創設刺史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又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權力。

  四

  第十課〖東漢的興衰〗

  一、光武中興:

  公元25年,漢光武帝登上帝位,重建漢朝,定都洛陽,稱“東漢”。

  二、東漢衰敗:

  土地兼併現象愈演愈烈,組建“家兵”、“部曲”之類的私人武裝,家族名聲遠揚,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後,對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第十一課〖割據與分立〗

  一、三國鼎立:

  1、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

  2、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建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三國鼎立的格局最終形成。

  二、區域經濟的發展:

  1、 北方,曹操實行屯田,招募流民墾荒耕作進行民屯,命軍隊耕戰結合為軍屯。

  2、 蜀漢境內,諸葛亮興修水利,開展屯田,大力發展農業,積極推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的發展,大力開發南中八郡,改變山地運輸的落後面貌。

  3、 江南地區,孫吳發展水稻種植、絲麻紡織、鋼鐵冶煉、瓷器燒造等,發展造船技術,治理山越。

  第十二課〖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一、南朝與北朝:

  1、 政權更迭: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五胡十六國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東晉 公元316年~公元420年

  北朝:北魏 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東魏 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北齊 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西魏 公元534年~公元556年 ——北周 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宋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齊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南朝: 公元420年~公元5*** 樑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陳 公元557年~公元5***

  2、 南方經濟發展情況:

  形成江浙、湘贛、巴蜀等先進的農業經濟區,水利廣泛興修、犁耕推廣改進和引入北方作物,同時,絲織、冶鑄、造船、造紙、漆器、制瓷、製鹽等手工行業都比較發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不少商業繁榮的大城市,海外貿易也有所發展。

  二、民族融合:

  1、 馮太后改革:馮太后改革:在地方基層實行“三長制”,以加強中央集權,完善地方行政。頒佈官吏俸祿制和懲治貪贓的規定,以遏制貪汙腐化。推行“均田制”,將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給農民耕種,以利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2、 孝文帝改革:將都城南遷至洛陽,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語和穿胡服,通用漢語、漢服;改鮮卑族複音姓氏為漢族單音姓氏;仿效漢族體制改定官制和律令;極力促進胡漢通婚;尊崇孔子,實行禮制,提倡以孝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