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有哪些

  從初一開始,學生才系統的學習歷史。雖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的學習也是一樣。為此,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一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一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援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鬥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老師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例項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定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佈“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絡。***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定:***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瞭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詢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臺灣地區的聯絡。***七上P98***

  ***這是臺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初一歷史學習方法指導

  首先,還是要做好預習、聽講、複習這三個環節,雖是老生常談,但做好這三步,確是至關重要的。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瞭解。另外,學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課上應勤于思考,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很多同學開始時,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膽怯而不能積極舉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習慣,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聽講時還應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複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溫故而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所以課後一定要及時複習,要持之以恆。

  其次,使學生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楊振寧曾說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新的歷史學習內容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追求,增加了孩子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內容。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豐富、多彩,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歡。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再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裡所說的記憶並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在學習歷史,背誦記憶課本上的知識時,應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後再去背誦記憶,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記憶複雜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時可以嘗試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這對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就是適當佈置練習題 初中政治。作業是學生對知識基本理解後,驗證知識掌握的準確程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作業練習一定要在嘗試回憶、閱讀教科書之後進行,作業要獨立完成,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儘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為督促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在一兩個單元講完之後,要及時進行檢測。檢測時題型可以多樣,但要突出重點知識,不必出一些難題、怪題。當發下試卷時,應首先糾正錯誤,並幫學生弄清為什麼錯了,力爭減少以後在這些題上再出錯誤。最後,為擴充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尤其是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這樣就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佈置一些課外練習,進一步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能力。

  成功學習歷史四部曲

  1、未雨綢繆第一部曲──預習要充分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瞭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的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絡有關知識,瞭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

  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聚精會神第二部曲──聽課要認真

  聽課是關鍵環節。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複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資訊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資訊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資訊。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要整潔,以便於複習。

  3、學而時習之第三部曲──複習要及時

  “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要達到“在腦子裡翻書”的境界。一般來說,複習的型別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等,每一種型別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複習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複習一次。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因為歷史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複習歷史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

  4、及時演練第四部曲──練習再提高

  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提高我們的應用能力,進行鞏固練習。練習題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查記憶能力的,把書背會了,就行;一類是側重於考查思維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1.初一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2.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重點總結

3.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4.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全

5.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