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學反思

  在高一生物教學過程中,隨時做一些反思會讓你的教學能力有所增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今年已經是我人生第三個年頭的教師生涯。前兩年我主要負責生物選修模組的教學,這個學期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高中生物必修模組與選修模組的差異。這個學期,基本上結束了必修一的教學,下面是我在必修一模組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1、教學觀念的轉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

  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本著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群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資訊”、“知識連結”。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匯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資訊”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連結”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絡。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後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後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絡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於這類習題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後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絡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4、緊抓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動,我們確實很是費了腦筋。怎樣開展這樣的課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的能力有限,結果定是一片混亂、一無所獲;還是像傳統驗證性實驗一樣給個經典的套路,直接告訴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那樣的話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這些課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經過我們備課組的共同探討,我們對探究性實驗採取兩種手段:1、設定恰當的問題情景,引發有價值的課堂交流。2、營造複合型、多元化的課堂交流氛圍。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和知識點的聯絡,從而提出問題。學生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有了問題之後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蒐集資料或者設計探究方案,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5、多方位地評價學生

  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著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組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課堂表現***。

  6.建立平等的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所在。

  ***二***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內容。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內容,一開始就指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緊接著以人體細胞為例,將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以及各種元素的含量製成圖形。通過對圖形內容的分析,概括出兩點:一是組成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含量相差很大,由此進一步說明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種類。並且強調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

  關於組成細胞的化合物,首先說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進一步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接著指出組成細胞化合物的種類及各種化合物的質量分數,從而說明它是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2***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四、學情分析

  對於構成細胞的有機化合物的種類的認識,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都已有這方面的知識,比如知道瘦肉含有蛋白質較多,水果含有較多的糖類等。如何定性地區分這些常見的有機物,可通過實驗教學來進行。該實驗最主要是要規範實驗過程,可通過分組分別來完成一個實驗,然後每一組選出一人來介紹該實驗的過程以及要注意的事項,學會展示成果及共享成果。

  五、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講解法、實驗法。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初步把握基本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六人一組,教室內教學。課前準備好實驗所用材料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