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知識點

  病原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內容繁多瑣碎、抽象難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

  1.微生物的特點:種類多,分佈廣,數量大,代謝旺盛,易變異。

  2.細菌的特殊結構有莢膜,鞭毛,菌毛,芽孢。 抵抗力最強的細菌結構是芽孢。

  3.G+ 分類:非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4.生長曲線: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衰亡期。

  5.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營養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6.細菌的代謝產物:熱原質,毒素及侵襲性酶,色素,抗生素,細菌素,維生素。

  7.霍亂弧菌應該用鹼性蛋白腖培養基培養。

  8.異染顆粒常見於白喉桿菌菌體內。

  9.病毒的複製週期: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成熟與釋放。

  10.病毒的最基本結構是核衣殼。

  11. 病毒致細胞病變作用:殺細胞效應,穩定狀態感染,包涵體的形成,細胞凋亡,基因整合與細胞轉化。

  12.免疫病理損傷: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引起免疫抑制,自身免疫反應。

  13. 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指徵:細胞病變作用,紅細胞吸附現象,干擾現象,細胞代謝改變。

  14.見到致病與非致病的腸道桿菌的重要依據是乳糖發酵試驗。

  15.內基小體是狂犬病毒的包涵體。 麻疹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

  ***二***

  16.根據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把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

  17.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

  18.寄生蟲的生活史:生長,發育,繁殖的全過程

  19.寄生蟲對宿主的損害包括奪取宿主的營養,機械性損傷,毒性作用與過敏反應三個方面。

  20.瘧原蟲的三期:滋養體,裂殖體,配子體。

  21.瘧疾發作的過程::寒戰,高熱,出汗,退熱。

  22.L型細菌:細菌細胞壁缺陷型,但在高滲環境中仍可以存在的細菌,有一定的致病性,通23.常引起慢性感染。 中介體:細胞膜向胞質內凹陷摺疊形成的囊狀物,多見於革蘭陽性細菌。

  24.質粒: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為閉合環狀雙股DNA。

  25.莢膜:細菌胞壁上外圍繞一層較厚的粘性物質,大多是多糖,少數是多肽。

  26.芽孢: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某些G+桿菌胞漿濃縮形成的一個折光性很強的不易染色的小體,稱為芽孢。

  27.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體內,對宿主有利而無害的的微生物的總稱。

  消毒:殺死環境中或物體上的病原微生物,並不一定能殺死細菌的芽孢及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稱為消毒。

  28.滅菌:殺死物體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的繁殖體及芽孢的方法稱為滅菌。

  29.無菌:物體上沒有活的微生物稱為無菌,無菌多是滅菌的結果。

  30.毒血癥:產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區域性生長繁殖,不進入血流,但產生的外毒素會進入

  ***三***

  31.血液迴圈,到達易感靶器官,引起組織損害,產生特殊的毒性症狀。

  3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繁殖,只是短暫的一過性經血液迴圈,達體內適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33.敗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併產生毒性產物引起嚴重的全身中毒症狀。

  34.衛星現象:流感嗜血因子在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圍的流感桿菌菌落較大,離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越遠的越小,此現象稱為衛星現象。

  35.肥達反應:檢測腸熱症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用已知的傷寒沙門菌O,H抗原及甲乙副傷寒沙門菌H抗原與受檢血清做試管定量凝集試驗,測定受檢血清中相應抗體及其效價,是確診腸熱症,判斷病程的重要輔助診斷方法。

  36.醫院內感染:指人們在醫院內所獲得的併發生的一切感染,感染物件包括病人和醫生。

  37.包涵體:某些病毒感染細胞細胞中,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胞漿和胞核內出現嗜酸性或嗜鹼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數量不等的圓形或不規則的團塊結構稱為包涵體。

  38.頓挫感染:病毒進入宿主細胞,若細胞缺乏病毒複製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等,則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或即使合成部分成分或全部成分,也不能裝配和釋放,稱為頓挫感染。構成頓挫感染的細胞稱為非容納性細胞。

  39.缺陷病毒: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組不完整或者因基因某一點改變而不能進行正常增殖的病毒。缺陷病毒不能複製,但卻能干擾同種成熟病毒進入易感細胞,故又稱為缺陷干擾顆粒。

  40.干擾現象:兩種病毒感染同一細胞時,可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外一種病毒增殖的現象,稱為干擾現象。

  41. 垂直傳播:病毒從胎盤或產道從親代傳給子代的過程稱為垂直傳播。

  42.水平傳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個體之間的傳播過程稱為水平傳播。

  43.寄生蟲:某些低等動物逐漸失去在外界自生生活的能力,長期或暫時依附在另一種生物的體表或體內,以獲得住所,營養以及其他生活上必須的條件,維持其生存和繁殖,結果是一方受利,另一方受害,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寄生生活,這種低等動物稱為寄生蟲。

  44.終宿主:寄生蟲的成蟲或有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

  45.中間宿主:寄生蟲的幼蟲或無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有些寄生蟲在其發育過程中需要兩個中間宿主,按其寄生的先後順序依次依次被稱為第一中間宿主和第二中間宿主。

  46.保蟲宿主:某些寄生蟲即可寄生於人體,又可寄生於某些脊椎動物,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將體內的寄生蟲傳播給人體,在流行病學上將這些脊椎動物稱為儲蓄宿主或保蟲宿主。

  47.帶蟲免疫:如人體感染瘧原蟲後,可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同種瘧原蟲再感染的免疫力,但宿主體內的瘧原蟲不能完全清除,而是維持在較低水平,一旦用藥物將體內的瘧原蟲完全清除,這種保護性免疫力將隨之消失,這種免疫稱為帶蟲免疫。

  48.伴隨免疫:某些蠕蟲如吸血蟲感染,所產生的免疫力對體內活的成蟲無明顯殺傷效應,但可殺傷再感染時侵入的幼蟲,這種免疫狀態稱為伴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