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辯證唯物論有哪些考點

  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高二的同學們在政治課上學習到這部分的時候,需要牢記幾個考點,考試容易碰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注意:哲學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哲學。***

  2.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

  ***1***區別:①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是一門專門的學問,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才能掌握它。②世界觀是自發形成的,是不繫統、不自覺的,缺乏嚴密的邏輯和理論論證,哲學則是把自發的、零散的、樸素的世界觀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具有嚴密的邏輯和完整的理論體系。

  ***2***聯絡:①哲學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②世界觀和哲學都把整個世界當作自己認識和研究的物件,都是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1***區別:①二者的研究範圍和物件不同。哲學把整個世界當作自己的研究物件,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各種具體知識共性的抽象與概括。而具體科學的研究物件則是整個世界中的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過程。②二者的方法論不同。哲學告訴人們觀察、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體科學則告訴人們應如何具體分析和處理人與外部世界或人類自身的關係。

  ***2***聯絡:①二者都把現實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②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並隨著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而哲學則為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指導。***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

  4.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係

  ***1***區別:①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係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2***聯絡: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即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論則體現了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

  物質的含義

  1.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注意:物質≠物質的具體形態;哲學上的物質≠自然科學上的物質。客觀實在≠客觀存在。***

  2.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物質性原理。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來源。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徵。物質第一性,是相對意識第二性而言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質決定意識。***

  3.物質的惟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注意: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區別於意識而言的唯一特性。後者是指物質具有的屬性中最根本的是運動。***

  4.物質具有可知性,即物質能為意識所反映。堅持可知論,反對不可知論。

  自然和社會是客觀的

  1.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首先,自然界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其次,人類產生之後,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屬性和規律***承認自然的客觀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前提→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首先,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次,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再次,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客觀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1.從意識的起源來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表明世界的本質是物質,而不是意識。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來看,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這就進一步說明意識依賴於物質。

  3.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源於客觀物質世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事物通過實踐作用於人腦,才會形成人的意識。任何意識都根源於物質。

  ***1***從性質上看:無論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從層次上看: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3***從時間上看:無論是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總之,意識都是對物質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與性質不同而已,這也進一步說明,意識依賴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本質不是意識而是物質。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1.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的能動作用突出的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注意: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其次表現在意識能反作用客觀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有錯誤的方面,但強調能正確反映,要求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真理。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得出兩方面: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2.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含義: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於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1***單純的意識不能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2***物質的東西只能由物質的東西去改變。

  ***3***只是物質具體形態的改變。

  3.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的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4.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要重視和調動人的精神能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物質文明是基礎,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質文明也要受破壞,甚至社會也會變質。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1.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2.正確理解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①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不等於人們的意識都一樣。②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不等於說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

  3.產生正確意識與錯誤意識的主觀原因:①立場不同。②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③知識構成不同。

  規律客觀性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規律的客觀性是指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它只能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由人們的主觀意志任意改變。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就要受到懲罰。

  2.實事求是是指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嚮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規律的客觀性原理是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哲學依據。實事求是不僅是我們黨的科學態度、工作方法和優良傳統,而且是馬列主義、毛**思想和鄧**理論的基礎、精髓、出發點和根本點。在實事求是路線的指引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

  3.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統一起來,既要反對不尊重客觀規律,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空談尊重客觀規律,否認主觀能動性的形而上學觀點。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強調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因此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要堅持實事求是就要與時俱進,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思想路線。

  ※物質決定意識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理論依據。從實際出發簡單地說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物質出發,就是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一致。因此要反對從主觀出發。

  ※從實際出發要實事求是。但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論前提是物質決定意識,後者的理論前提是按規律辦事。

  主觀能動性

  1.人的自覺能動性又叫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它包括相互聯絡的三個方面: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我們通常說的“想”;二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做”。三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幹勁等。

  2.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①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隱藏於現象之中,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②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和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③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決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3.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是隨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又要受到人們已經形成的觀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從客觀條件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並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包括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處理好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①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們要按規律辦事,首先要了解規律、懂得規律,還必須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具體地把握規律,這都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要按規律辦事,還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也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②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主觀能動性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取決於對規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確的發揮。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第二: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統一起來,既要反對不尊重客觀規律,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空談尊重客觀規律,否認主觀能動性的形而上學觀點。

  ※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尊重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這是堅持這一問題中的唯物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變化發展中把握規律,體現了這一問題的辯證法,在認識過程中不斷髮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體現了認識論。

  一切從實際出發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2.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3.做到從實際出發,一是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為轉移。二是要反對主觀主義,即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形式主義。三是要從整體的、全面的、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堅持唯物辯證法***。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質,誰決定誰。二是意識能不能反映物質。對前者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對後者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界限。

  2.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對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即哪個是第一性,哪個是第二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也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4.“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不同於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前者包括物質決定意識與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兩個方面,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後者是指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與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物質的問題,對此,不同的哲學派別有不同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