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讀寫結合論文

  讀寫能力列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能力。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隨著高考改革不斷推進,傳統的讀寫分離的教學方式不適應現代語文的教學要求,需而是要把二者有效結合起來,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出路。

  一、摒棄讀寫分離的傳統模式

  通常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會分開進行,很少把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忽略了二者的辯證關係,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實寫作和閱讀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經過科學的閱讀訓練也不可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而沒有經過寫作訓練也不能深入閱讀。所以高中的語文教師要把學生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教師還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到讀寫的結合點,培養學生的結合意識。比如教師可以對課本內容或者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梳理,看哪些閱讀材料可以適合寫作訓練,在閱讀教學時也要考慮到寫作的目標設定,同時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自主設立寫作目標的意識。另外,教師還要以身示範,通過自己的讀寫結合的經驗尋求相關技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指導學生並培養學生對讀寫的熱愛。

  二、建立科學的讀寫訓練體系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寫結合,首先要科學的利用好配發的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供讀寫結合的內容,因為教科書所選擇的文章都是經典之中的經典,是不能忽視的寶藏,只要把教材內容利用好,幫助學生閱讀積累,把優美的詩詞語句和生活感悟用在自己的寫作之中,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的教師認為寫作靠的是悟性,而悟性並不是教出來的,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因為大多數的學生稟性平平,如果不經過嚴格的訓練是不能提高寫作水平的,所以教師要給予科學有序指導,保證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對高中三年的閱讀及寫作指導要有整體的考慮。這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吃透教材,尋找教材中可供學生讀寫結合的文章,確定哪些文章是讓學生訓練讀寫結合的重點。第二,寫作的內容儘量不要另闢蹊徑,要與閱讀的內容結合起來,要綜合考慮,協調安排。第三,要結合學生實際,深入探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恰當難度的結合點讓學生的閱讀的時候訓練寫作能力。

  三、讀寫結合的方法策略

  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並不是傳統讀書與寫作的分離模式,而是讓寫作成為閱讀的延伸,讓學生把閱讀中的靈感和感悟用於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其結合方式要靈活多樣。

  1、閱讀之後續寫

  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讓人回味無窮的,甚至會讓人感覺到意猶未盡的感覺。當讀到這種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之上展開想象,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對文章的感悟把文章續寫下去,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以鍛鍊學生揣摩文章及作者意圖的能力,在續寫的過程之中又進一步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當然也不是每篇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續寫的,因為有些文章根本沒有續寫的空間,但有些文章的結尾很有擴充的餘地,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極好資源。比如《項鍊》的結尾是馬蒂爾德得知項鍊是假的時文章就結束了,這就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續寫。

  2、閱讀之後改寫

  有些文章不適合續寫,但很適合改寫。改寫也是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寫的種類繁多,如可以在原有的文章基礎之上擴寫,也可以對長文章進行縮寫,也可以對文章的細節進行加工處理等等。在對學生訓練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同一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改寫,這樣一方面會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會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比如在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時,可以把詞讓學生改成一篇散文,也可以讓學生改成優美的詩歌,甚至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文章改成第一人稱的記敘文。

  3、閱讀之後仿寫

  仿寫也是鍛鍊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可以模仿範文的立意、技巧、佈局,也可以模仿範文的詞彙、成語、和句子結構的運用等。仿寫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整體上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模仿,這樣可以使讀寫有機結合,可以從整體上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另一種方式是基於時間有限,可以讓學生進行區域性仿寫,如對文章的優美語句進行改寫和利用,對開頭和結尾的表現手法進行仿寫等等。實踐證明,模仿是提升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仿寫的,這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文章讓學生仿寫。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只有把閱讀與寫作二者融會貫通的結合起來才是提高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根本方法。讀寫結合也是中國古代的教學方法,我們要把這一方法發揚光大,積極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另外,在讀寫結合訓練中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語文學習如果不是因為興趣那就會特別痛苦,但學生興趣的產生還需要教師的鼓勵和激發,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創辦校刊讓學生投稿,學生為了自己的作品能夠印刷成鉛字,可以讓同學們看到,滿足其虛榮心,一定會開足馬力,積極投身於讀寫之中。另外,還可以開展一些寫作比賽,把優秀的作品拿出來讓班級裡面展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讀寫的積極性。總之,只要教師多下功夫,在讀寫教學中做個有心人,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二

  一、讀寫結合的教學思考

  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考,筆者以為讀寫結合作為高中語文教學者的一種思考與實踐,一般都會經歷兩種探究階段:一是以讀促寫;二是讀寫交替。

  以讀促寫是讀寫結合的有效手段。曾幾何時,不愛讀、更懼寫的心理成為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兩大弊病,頗難根治。如果說不愛讀尚是一種習慣的話,那懼寫則是學生的固有心態。學生為什麼怕寫?我覺得首先應當問一下自己:自己愛寫嗎?如果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老師,對這個問題沒有肯定回答的話,那就不難理解學生的恐懼心理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懼寫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是無話可寫,二是不知如何寫。因此讀寫結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有內容可寫、會寫兩個問題。怎樣才能做到有得寫呢?閱讀是最為“便捷”的途徑之一。

  閱讀時只要入書了,就如同看戲時入了戲一樣,而“嬉笑怒罵皆是文章”啊!於是不就有得寫了?閱讀與看戲還不一樣,看戲是一種視覺輸入,是直接讓看戲者用視覺和聽覺去感知的,其中大量的思維過程由演戲者完成了,因此看戲者就少了許多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而閱讀則不同,閱讀者接觸的只有文字,其情節、曲折都需要閱讀者自己去構思,這個思維量要比其他方式大得多。思維量大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閱讀者在思考,一旦思考了便難以拒絕地有表達的衝動。說是表達,寫亦是表達!而培根說“寫作使人精確”!因此,寫作便成為閱讀之後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讀寫結合應當是天經地義的,讀寫分開反倒是技術主義者的選擇了!

  另外一個方面,閱讀也能解決“怎麼寫”的問題,我們說學生要讀經典,何為經典?除了文字內容本身之外,文字的表達方式便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說《紅樓夢》為四大名著之首,何也?正是因為情節豐富、表達精當啊!因為情節豐富,所以要不斷地讀,於是衍生出許多的紅學經典,因為表達精當,於是衍生出許多的紅研專家。讀得多了,除了受內容感染之外,也容易習得一種表達方式,而這正是“怎麼寫”的最佳答案。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讀與寫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讀課文,寫感受自不必說,就是其他一些文字,也離不開長論短句的書寫。這裡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興趣,二是寫作本身。由於學生並不一定喜歡寫,所以激發並保持寫作興趣很重要。以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為例,本冊開篇即為“我有一個夢想”,《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於國也》成為“經世濟民”的閱讀文字,難教難學!難教是因為其為古文,是因為學生與文字的主旨有一定的距離。這種情況下還要讓學生有的寫,是個不小的挑戰。怎麼辦呢?辦法有三:一是讓學生知道文章主旨,讓學生在瞭解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典思想之後來讀這兩篇文章,再讓學生結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追求,去理解文字,感受會更加不同;二是讓學生去讀文章,粗讀、精讀、重複讀,本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心態去讀;三是讓學生去寫,寫自己讀時所思所想,只要是自己想的都可以寫出來。有了這樣的步驟,再讓學生就所讀所寫去交流。於是,讀寫結合就成為一種教學現實了。

  二、讀寫結合的教學反思

  在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中,選擇新的教學策略與評價顯得十分重要。教學策略的選擇關係到教學思路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教學設計中很好的思路在課堂上卻沒有得到實現,其原因就在於實施的時候缺少策略,因此最終還是由於教學習慣等原因容易淪落為讀寫分離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教學設計之時就開始考慮如何才能將讀寫結合的理念進行落實。現在我們採取的策略有:讓學生按照讀、思、寫三步來完成學習;讓學生按照思、讀、寫的三步來完成學習。雖然只是一種順序之差,卻可以解決不同型別的閱讀文字問題,對於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先讓學生讀,再讓學生思;對於有相應生活經驗的學生,我們先讓學生思,再讓學生讀,這樣,之後的寫就容易發生了。

  而對於讀寫結合的評價問題,我們也高度重視。這裡所說的評價主要是指對學生讀與寫的評價。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與教師預設意思不相同的想法出現,這個時候應當進行激勵性的科學評價。激勵性是指不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科學評價是指不完全遷就學生,需要引導時要堅決引導。而對於寫的評價,主要是指對寫作技巧和文章思想的評價。無論是長篇大論還是片字短句,都存在著表達技巧和思想兩個方面的問題,詞能否達意,詞是否準確得當,都是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們認為只要在這兩個方面進行科學評價,以激勵性的科學評價來引導學生的讀與學,那就能給讀寫結合一個持久的生命力。

  總的來說,讀寫結合要想得到順利開展,一方面需要改變我們教學習慣中與此不相符合的部分――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沒有什麼比改變習慣更困難了。另外一方面就是要進行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教學選擇,讀寫結合並不是把讀與寫機械地揉合在一起,而是教師精心設計下的自然融合,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