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科類文章閱讀

  “社科類”文章,是指研究和反映各種社會現象的文章,包括經濟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文學、美學等學科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創造宣言***節錄***

  陶行知[注]

  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別人創造的現成之神來崇拜。戀愛無上主義者造出愛人來崇拜。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創造出醜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於集體的創造,而不是個人的創造,那麼這成功失敗也是屬於集體,而不是僅僅屬於個人。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倘使刀法不合於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動塑像。

  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於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平凡也無過於一塊石頭,到了米開朗基羅的手裡,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的《正氣歌》。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衝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可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惠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呢!可見,無能也是藉口。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的,走出來,造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時,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國現代教育家。

  1.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五種錯誤的觀點;

  ① ②

  ③ ④ ⑤

  ***不超過20個字***

  作者得出的結論: ***不超過12個字***

  2.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晴”。這裡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答

  3.這篇《創造宣言》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問題:

  4.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造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

  成功的關鍵。

  C.“走兩步退一步”隱含著創造之路雖有曲折坎坷,但還是要不斷前進的意思。

  D.“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意指創造之神往往鍾情於勤奮而勇於奉獻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

  F.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

  這是1999年高考全國卷的試題,也是到目前為止全國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選用社科文的試題。閱讀這篇《創造宣言》,首先要認定這是談論教育問題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閃爍光芒的觀點是“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為達此目標教育者應注意的問題;接著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種“不解創造”的錯誤觀點時所得出的結論。這樣便把握住全文內容的核心,答題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答案是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太小;④沒有能力;⑤陷入絕境***或“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對***。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

  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比較容易歸納,不去多說。其中第⑤點不能寫成“等死而已”,因為“等死而已”是主觀態度,其他都是講客觀條件的。作者在批評五種錯誤觀點以後寫道:“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便是得出的結論。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寫成“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

  第2題實際上是考查對重要句子的理解。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永珍”比喻眾多教育物件。“萬龍點晴”比喻使眾多教育對像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

  這個句子是文中的一個重要句子,作者在這裡連用了好幾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說明了教育方法***創造技術***的重要。這裡運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識,關鍵是弄清比喻什麼。

  第3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應注意的問題***①要敢於創造;②要有獻身創造的精神;③要明確教育的創造目的;④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⑤要鼓勵學生創造;⑥要注意師生合作創造;⑦要注意集體創造的特點。

  文章第三段談到“教師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樂”,又有“說得正確些”。答案自然在“說得正確些”一句中。如果只答“教師”這一面,答案就不準確。

  後一問綜合性很強。要回答這一問,必須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內容。如作者批判“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就是鼓勵人們要敢於創造,其中批駁“年紀太小,不能創造”,就是鼓勵學生創造,最後一段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的是獻身創造的願望。談到教育者要創造真善美的活人,說的是教育要明確創造的目標,要探索創造理論和技術,要注意師生合作創造,這兩點在文中有直接表述。要注意集體創造的特點,這可從第三段歸納出來。這一問題並不難,但是要答得全,又不大容易。而試題只要求答出4點,這是放寬了評分的要求。

  第4題是綜合賞析題。不正確的兩項是B、E。B項是對文中材料作用的評述,錯在“關鍵”之說,原文說得很清楚,那“只是一半真理”,自然不能成為“關鍵”。E項是對文章主旨的概括,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為“探索教育理論的教育技術”只是文中的一個觀點,且不是主要觀點。其他四項對照文章可知正確。

  篇二:高崧墓誌與《蘭亭序》

  沈國儀 陶冠群

  日前,南京東郊東晉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發現,其中出土的兩方珍貴的楷書字型磚質墓誌,重新引發了60年代就王羲之《蘭亭序》真偽之辯的話題。這兩方楷書實證資料,糾正了過去“晉代不可能出現楷書、草書”的說法,也為《蘭亭序》的真偽之爭畫上了一個句號。

  東晉名臣高崧卒於公元366年,夫人謝氏卒於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於公元361年,可以說,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日前發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兩方墓誌,上書“晉侍人、建昌伯、廣陵人高崧”等字,雖仍有由隸入楷的痕跡,但已與現代意義上的楷書十分相近。墓中還出土了銅硯、墨等書寫用具,說明書法在當時已比較流行。高崧墓誌作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在中國書法史上意義重大。

  在與高崧同時代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以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最為著名,因而,《蘭亭序》的真偽之爭也最令人關注。據史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市郊***,飲酒賦詩26首,最後由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寫了膾炙人口的《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對自己的這一作品十分珍惜,並作為傳家之寶,直傳到七世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辨才手裡時,那已經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後,十分高興,讓人臨摹了多本,分別賜給太子、諸王、近臣,從此《蘭亭序》摹本散落人間,而真本則被唐太宗殉葬昭陵。這就是《蘭亭序》的傳說。

  首次對王羲之《蘭亭序》提出質疑的是著名學者郭沫若。他根據當時60年代南京出土的東晉之興之夫婦、謝鯤等墓誌均為隸書字型這一事實,推斷晉代根本沒有成熟的楷書、行草,特別是王興之是王羲之的族親,可見,《蘭亭序》應屬偽作,現存王羲之草書是否真跡摹本,也值得懷疑。但這一觀點引起了南京著名書法家高二適的反對,他認為現存《蘭亭序》應為王羲之真跡摹本,不僅因為當時就有楷書、行書的記載、傳說和故事,而且流傳至今的許多碑貼摹本也可證明楷書字型在六朝已經形成,並趨向成熟。由於高二適的聲望遠不及郭沫若,觀點不能發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給他的老師、國學大師章士釗,章士釗又呈給毛澤東主席。毛主席還專門作了批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這場學術爭論影響很大,但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郭沫若說:“還是以後等考古發現吧!”

  今天,東晉高崧墓誌的出土,為《蘭亭序》的真偽之爭畫上了句號。

  1.高崧墓誌的出土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什麼重大意義?請寫出兩點。

  ***1***

  ***2***

  2.第三段中有“據史載”和“這就是《蘭亭序》的傳說”的說法。請概括出“史載”和“傳說”的內容

  ***1***“史載”的內容是

  ***2***“傳說”的內容是

  3.書法家高二適反對郭沫若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答:

  4.下列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高崧墓誌的字型是由隸入楷的轉變時期的字型,對研究中國書法史很有價值。

  B.郭沫若認為《蘭亭序》應屬偽作,這種觀點的提出是沒有根據的。

  C.文中引毛澤東“筆墨官司,有比無好”,表明書法家毛澤東很關注這場論爭。

  D.60年代學術界存在著壓制不同觀點的現象,作者對這種現象是不滿的。

  E.文字記載和實證資料都表明我國東晉時期已經出現了楷書。

  篇三: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稱新安郡***為地域依託,淵源於歷史上人與自然及人們之間物件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結構體系。同任何文化一樣,它也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內隱的心態、價值系統等文化心理結構,並且在各個文化層面都創造出輝煌的富於鮮明特色的成果,影響播及全國各地。

  徽州儘管處於山越之地,但其主體文化卻並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戰亂,中原衣冠多避地來此”,為徽州奠定了豐厚的正統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嶺的屏閉翼護又使徽州地區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發展區域,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包括匯聚於此的南北各地多種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選擇,最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悠久。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二程與朱熹皆與朱熹皆與徽州有極深淵源;儒學觀念和儒學禮義對徽州社會各階層影響至深,所謂“道學淵源在新安久矣”,並且逐步發展成新安理學等體系和流派。

  儒學興盛,加上徽州相對隔絕的地理條件,使這裡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雜姓擅入者。其風最為近古……雖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家庭、宗族認同感強烈,宗法觀念盛行,其傳統的倫理與道德規範體系基本建築於家族本位上,是傳統文化家國同構原則的典型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排斥商業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經商是謀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則十一在內,十九在外。”他們在長期商業經營實踐中創造出股份式、承攬式等經營方式,並在資金所有權與經營權劃分、利潤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創新與發展。徽商經營活動的實際需要還直接刺激了數學、地理水文學的發展,如程大位***演算法統宗***、黃汴《一統路程圖記》等。這些生產方式上的變革與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現了早期科學精神與近現代化因素質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學倫理、宗族觀念、商業精神為三大基本核心,在正統中原文化基礎上通過商業實踐熔鑄變通,發展成為一種完整嚴密、自成體系的多層次文化系統,並演化為當地特有的社會關係、價值體系、行為模式和廣博精深的諸種具象文化風采。

  1.對“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徽州文化是源於中國歷史上人與自然、人們之間相互關係而形成的獨具特色、影響

  廣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心理狀態、價值系統等文化心

  理結構的文化體系。

  C.徽州文化是一種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認同感強烈、宗法觀念盛行的封閉性的文

  化系統。

  D.徽州文化以儒學倫理、宗族觀念、商業精神為基本核心,是具備特有的社會關係、

  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的文化系統。

  2.對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自古以來戰亂不斷,使中原地區的民眾紛紛避居於徽州,為徽州文化奠定了豐厚的

  正統中原文化的基礎。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種文化在此互相沖突,互相選擇,逐步融合,

  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學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學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家學派,對徽州社會各個階層

  都有至深至遠的影響。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長期的商業實踐中形成的商業精神、經營方式、包容精神發展成為

  徽州文化的主體。

  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徽州文化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這與徽州地區的地理形勢有密切的關係。

  B.徽州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悠久,並在各個文化層面都創造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傳統的倫理與道德規範體系建立於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濃郁而國家

  觀念淡薄。

  D.徽州商人經營活動的實際需求刺激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科技現代化。

  4.根據本文提供的資訊,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國農耕文明、倫理道德與宗族體制相結合的傳統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協調了傳統社會倫理道德與商業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採眾長,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業精神,致使徽州地區農業生產落後。

  附:答案及簡說

  ***一***1.***1***證明東晉已出限楷書這一字型;***2***為《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旁證。***參考一、二兩段末句作答;必須有“旁證”的意思***

  2.***1******史載***說明《蘭亭序》的由來;***2***說明《蘭亭序》及其摹本的去向。

  3.當時就有楷書、行書的記載;流傳至今的碑貼摹本。

  4.D、E***A項前一分句錯,請注意第二段原文的表述和“但”的作用;B錯,就是依據當時的出土作推斷的;C錯,“批示”的內容及引用意圖都表明毛澤東對壓制不同觀點不滿***

  ***二***1.C***錯在“封閉性的文化系統”,請看文章末段“通過商業實踐熔鑄變通……”之說***

  2.B***A項“民眾”之說不當,原文“衣冠”指世族;C項錯在“道家學派”無根據,第三段的“道學”指儒學道流;D項錯在“徽州文化的主體”之說***

  3.A***B項“具有普遍意義”無根據;C項“國家觀念淡薄”與文意不合;D項主要錯誤在於把“科技近現代化”看成是商人“促進”的***

  4.D***該項“致使”之說文中無據,或者說前後無因果關係***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