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讀書徵文

  誦讀國學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誦讀國學經典,讓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樑。通過誦讀經典,同學們不僅領悟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了經典帶給他們的種種歡娛。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能喜歡!

  篇一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巨集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時不我待,需多措並舉。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加強學習宣傳。要認真學習貫徹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去年全國文藝座談會等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黨員幹部要身體力行、以身示範,做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踐行者、先行者和引領者,切實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要進一步加大中華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讓優秀的中華文化進校園、進社群、進工廠、進農村,讓中華文化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讓全社會能夠接受到中華文化的涵養和薰陶。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創新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拆除制約文化發展的各種藩籬,解開捆住文化發展的手腳,讓文化自由地在市場遨遊、自主地呼吸新鮮空氣。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主攻薄弱環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文化發展極不均衡,資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在許許多多的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山區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差、文化人才嚴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後,由此直接導致許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遲緩。因此,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必須要調整發展方向,要主攻農村這個重點和薄弱環節,讓大量的文化扶持資金、優質的文化資源、專業的文化人才投向農村、用在農村、留在農村,真正讓文化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共同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篇二

  歷史如同夜空中劃過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間,而詩詞卻讓美成為永恆。詩詞,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排列整齊的顆顆珍珠,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更是指引我們前行的燈塔!

  通過這次比賽,可以看出每一位選手都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僅有一字提示的情況下能夠喚醒腦中踴動的詩詞,在比賽過程中做到臨危不亂,對答自如。我最欣賞沂蒙老區的謝奕辰,她是一個不去計較成敗的人,不會因失敗而影響個人對國學經典的喜好與學習。

  當一個人真正沉醉在詩賦的世界裡,就達到"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之境界,忘記是比賽,忘記要獲勝,只是幾位學士在交流心得,吐露真情。在被規則層層捆綁的世界,閱讀經典總能求得當下沒有的自由,暫時拋下瑣事,試著體味浩瀚無聲,這逃脫於時空外的孤獨未必不是賞心樂事。

  詩詞,是歷代文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把他們像晶石一樣封存起來,而是學習傳承。古代有鑿壁借光的好學,聞雞起舞的勤奮,懸樑刺股的決心……。而這些精神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欠缺的,也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傳承中華國學,不僅要懂國學,還要行國學,最重要的就是踐行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與人為善。

  掌握和熟悉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處。禮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國學中可謂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子曾說過:"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環侍老。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貴於獸者,從有禮也"的孔融讓梨。忘不了"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的陶母拒魚。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朱衝還牛。

  學習國學,傳承國學,就要"由外而內,由內而外"。所謂由外而內,是說將國學中的抽象的道理,具體方法記在心裡,是知識得到豐 富; 所謂由內而外, 便是將從國學中學到的道理、 方法融入進生活中, 使人格得到昇華。要把"學"記在腦子裡,把"國"記在心裡。

  國學小學士們向我們踐行了真正的中華國學,掉在地上的廢紙,僅有的美味龍蝦,陌生人向你借錢,撿或不撿,讓或不讓,借或不借都只是一剎那的決定,如果你選擇了是,禮儀的萌芽就會從你心中種下 ,久而久之便成習慣。

  禮貌是一種習慣,他體現著人們的生活態度;禮貌是一種精神,它體現著人們的風貌。

  其實,文明禮儀是從日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尊重老師的勞動,不和老師頂嘴,下課時主動向老師問好;多和父母談心,分擔父母的勞累;對過路人的友好引路,幫他們找到方向;坐公交車時主動給老人讓座;不亂扔垃圾……

  中國已經從睡夢中覺醒,我們不要再每天沉迷於電腦遊戲與偶像劇的虛幻世界裡,多去培養讀書的興趣,多去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多去關注國家,關注社會,當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才會有一種真正的自豪感。毛爺爺曾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是的,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初生的朝陽,要以更加風采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沿著夢的方向,觸控幸福,實現中國夢。

  篇三

  多讀書,讀好書是市委的倡導,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行為習慣。因為讀書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書是最好的老師。

  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級。我認為可以將這五種需求簡而言之為物質和精神層面需求,人在物質需求得以基本滿足後,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精神越富足滿足感越強,而這一滿足離不開讀書。

  我很幸運,有一幫文友,他們善於小說、散文、詩歌、書法、繪畫、攝影、收藏等,他們純粹執著,好學善思,充滿了人文關懷,我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被感染和浸潤。我們定期聚在一起,談觀念講感受,各抒己見,海闊天空。國學作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國有學術,它既是中華文明的最好形態,也是中國學術的源頭髮軔,更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精神家園,自然會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談論話題。

  我是一個物慾感不強的人,所以更趨向精神層面的愉悅。讀書讓我很享受,讀書讓我與時代同步,讀書讓我與老公共修,因為他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和思考的人。

  讀書是沒有止境的,正如我們的政務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讀書卻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靜心而讀,在喧囂中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書,一個人,一盞燈,手不釋卷,但卻愜意滿足。其次,要書人合一。讀書不僅要坐得下來,還要讀得進去,要能沉醉其中,樂而忘憂。比如讀韓愈《進學解》中的千古名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上不會掉餡餅,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讀書到一定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無限寬闊,顯示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度。比如:通過讀書,我悟到做人要大氣、正氣和勇氣,做女人還要有修養、懂營養、會保養,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愛。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認識和實踐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識與道德實踐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才能有真價值。第五,要時人合一。讀書到最後,就會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終生學習,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靈魂中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蘇軾詩云:“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勉勵自己要堅持不懈地多讀書、讀好書,無愧於成長在蘇東坡的故里——鬱然千載詩書城,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