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習俗吃什麼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麼在傳統的冬至吃什麼好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1、:餃子

  每年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現在市場上各種速凍餃子應有盡有,但少了自己動手包餃子帶來的氛圍。建議和家人一起動手包餃子,安全營養。許多人調餃子餡時,覺得只放肉香味不夠,還要加好多油。口味要講究,健康也要注意,所以應該點到為止。

  很多人習慣包餃子時多放肥肉,認為吃著香,但肥肉中的飽和脂肪含量往往較高,對健康不利。並且按照膳食酸鹼平衡的原則,“酸性”的肉類,應當與“鹼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所以最好一份肉類搭配兩份蔬菜。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飽和脂肪和熱量的攝入,達到真正的營養平衡,建議大家在餡料中少用肥肉,以瘦肉為主,最好不要再新增動物油和植物油。

  2、 :餛飩

  冬至吃餛飩,夏至吃麵條,這是民間根據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相傳,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紀念大美女西施。還有一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且不管傳說不管真假,餛飩的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呢,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蛋白質種類齊全,有餡有皮,能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了單一食物的營養價值。

  餛飩的餡料一般以蝦仁、豬肉、蔬菜、姜等構成。蔬菜種類可以是香菇、白菜、芹菜等,不妨能按照自己的口味隨意進行選擇。餛飩的湯料不妨能加雞湯、紫菜湯也可以,也能是西紅柿湯。早餐吃餛飩營養豐富,而且開胃。假如感覺只吃餛飩太單調,不妨按照自己的口味搭配一點小菜,營養均衡、能量充足。

  3、 :羊肉

  冬天有兩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為立冬一為冬至。羊肉中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營養成分,有著益腎養肝、禦寒祛溼的功效。因而蘇州人堅信,一碗羊湯帶來的溫暖,足以抵擋一冬的嚴寒。

  羊肉經過燉制以後,更加熟爛、鮮嫩,易於消化。煮過肉的湯是滋補身體的佳品。如果在燉的時候再加上合適的中藥或營養上能起到互補作用的食品,滋補作用會更大。

  不過羊肉雖好,但也不能吃太多。吃羊肉時,最好同時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對於熱性體質的人來說,羊肉不宜食用。

  4、: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的皮就是糯米粉製成,糯米粉白色,可養肺,適合“白色養肺”的五色進補。

  最好採用熱水煮來吃,亦可使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新鮮,放些低熱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餡料甜湯圓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額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紅糖及薑片煮湯圓以去除寒氣,也可額外放些無糖凍、無糖椰果增加飽足感及減少熱量攝取,或放入桂圓、紅棗、白木耳等食材,增加營養素含量。鹹湯圓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攝取也是不錯選擇。

  湯圓雖好,但別貪吃。這是因為糯米雖然可以開胃調虛,但做成湯圓,質地細膩了,不宜被腸胃消化。吃湯圓時應細嚼慢嚥,一次進食量不宜過多,不宜餐餐連續進食,且不要食用過燙的湯圓,以防口舌燙傷。

  5、:赤豆粥

  粥為我國傳統飲食方法之一,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在天寒地凍的嚴冬,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既可祛寒,又給營養,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還有療疾之效,可謂好處多多。

  老話講“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意思是說,冬至這一天,如果一家人團聚著吃赤小豆煮的粥,能夠避免這一年的瘟疫。通常來說,大米與赤小豆煮粥的比例為3:1。

  取赤豆100克,粳米300克,加紅糖少許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腫、減肥美容功效,適用於心煩不安、脾虛水腫、下肢溼氣、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體肥胖、產後乳汁不足等症。

  廣東

  廣東——潮汕冬至習俗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覆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廣東——廣州冬至習俗

  冬至,在廣州又叫過冬、冬節、小年,從年紀大的老人嘴裡,也許還聽說過冬至也叫大冬、亞歲、肥冬、喜冬、履長節、長至、短至。“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的民俗,表示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

  廣東——順德冬至習俗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的民俗,表示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一.菜系。廣式火鍋。主要食材是生魚片、魷魚片、生蝦片等。主要烹飪工藝是煮。“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著吃的;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打邊爐”是用瓦罉,“打邊爐”的筷子也是竹製的,而且特別長,約比普通筷子長一倍,便於站立涮食。

  ——梅州冬至習俗釀造娘酒

  廣東——梅州冬至習俗

  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在梅縣梅西鎮,村子的房前屋後青煙嫋嫋,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