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是一個怎樣的少數民族

  京族,歷史上自稱“京”,他稱“越”。1958年定名為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境內,那麼?

  民族歷史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京族的母語京語通常被認為屬於南亞語系,故京族一般被視為南亞語系民族。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京族是以百越後裔壯侗語系民族中的雒越為主體,加上南島語系民族中的占人、南亞語系民族中的高棉人及漢藏語系民族中的漢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於遭受長期***,京族文化更接近於中國而非東南亞。

  發展歷史

  京族自16世紀初陸續從越南塗山等地遷來,最先居住在巫山島和江平鎮附近的寨頭村,後來才逐漸向萬尾島、山心島、潭吉等地發展。清政府曾在江平地區設立“江平巡檢司”,清朝末年,劃屬防城縣管轄。京族和當地各族人民一道,披荊斬棘,築海堤,墾荒坡,勞動生產,共同開發了祖國南方的沿海邊疆,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

  京族在歷史上曾和漢、壯等族人民聯合進行過多次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中法戰爭期間,京族聚居的福安村***包括今瀝尾***里長杜光輝率領京族、漢族群眾數十人,參加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

  1886~1887年間,法軍侵佔江平地區時,當地京、漢族人民聯合組成義軍,堅決抗擊法國侵略者。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瀝尾、山心等地京族30餘人參加東興總工會領導的船工工會。山心京族地區曾成立農民協會。總工會及農民協會允後在瀝尾、山心組織動員京族群眾數百人舉行遊行示威,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本家的鬥爭。

  1944年初,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入京族地區,京族人民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組建江平地區抗日遊擊小組,開展武裝鬥爭。

  解放戰爭中,京族人民積極參加游擊隊活動,為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發展沿革

  行政隸屬

  1952年,建立澫尾、巫頭、山心3個民族鄉。

  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

  1965年,東興各族自治縣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

  1978年12月25日,東興各族自治縣改稱防城各族自治縣[8]。

  族稱族源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京族曾稱為“越族”。巫頭、內心、澫尾三島曾分別建立越族自治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12月25日改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今又改稱防城港市,並升格為地市級***時,根據其歷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本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漢時代屬南越國,後歸交趾郡,與駱越有某種親緣關係。而就現今居住在中國的京族來說,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紀初開始陸續從越南北部的塗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遷徙而來的,至今不到500年的歷史。

  1951年中央訪問團聯絡組曾深入京族地區調查訪問,並寫出《防城二區巫頭、澫尾、山心越南族概況》,文中寫道:“據老輩傳說,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塗山——引者***做海為生,大概10多代前,劉、阮兩姓在海上打魚,趕著一群大魚來島上,當時島上沒人住,荒草樹木,虎獸很多,越人見此人少,打魚做海容易,即住下來。其後劉、阮兩姓又回桃山邀來黎、李等姓同來做海,此後子孫繁衍,有了這麼多人。”1953年中南民委及廣西民委又曾對京族的社會歷史進行聯合調查,記述的材料更為翔實:在巫頭、山心、澫尾三島,京族共有25個姓氏,各姓群眾都公認劉、阮兩姓遷來得最早。1958年,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調查材料***當時防城劃歸廣東***也說:防城境內京族共30個姓氏,其中劉姓最多,佔20%,阮、黃、吳、蘇、武五姓次之,共佔41%,來得最早的劉、阮二姓已有16—17代,來最晚的裴、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一般為9代左右。諸姓京族分別從越南塗山、清花、宜安、花豐、瑞溪、芒街、萬柱、角白等地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