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親為主題的作文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歌誦那些孝親敬老的孝子,並以他們為靈魂人物譜寫一篇篇動情的樂章,一首首感人的詩歌。下面一起隨小編欣賞一下範文吧!

  以孝親為主題的範文1:孝親敬老

  相信大家看見“敬老孝親”這個詞,都會想起家裡的親人,尤其是比較年邁的老人家。今天,我要與大家談一下這個話題。

  爺爺奶奶們常常默默的為子女和孫子孫女們付出。曾記得在烈日當空下,他們依舊是一鋤一鋤的在田地裡幹活;在熱浪襲人的夏夜,他們扇子蒲扇為我們驅趕蚊蟲;在寒冷的冬天,他們把最暖和的衣裳給我們披上。但為什麼,還有是又許多的老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呢?

  關愛老人,是每一個人所應有的義務。大家還記得花木蘭吧!花木蘭年代女子不裹小腳。南北朝時期,朝廷為抗擊倭寇而命花弧應徵入伍。花木蘭想到父親年老多病,弟弟花木力年幼無知,決意女扮男裝,以弟弟的名字,代父從軍。開始全家都不同意,花木蘭想盡方法來說服他們。花弧本是一個老英雄,看女兒一片忠孝之心,又是智勇雙全,答應女兒穿上戰袍,跨上戰馬,趕赴邊關去報效祖國。這替父從軍的故事傳頌了千百年,這樣的精神將被世人歌頌!

  曾記得,在敬老院裡,為老人們打掃衛生的場景還在眼前回放;為老人們帶去食物的愛之味還在心中縈繞;給老人們的舞曲依舊在心田盪漾。最揮之不去的,便是老人們的陣陣笑聲和欣慰的笑臉。我們就是老人的開心果,我們可以使他們永遠的開心與幸福!

  是啊,小時候要感謝母親的生育之恩,感謝父親的辛勤勞動,感謝爺爺奶奶的悉心關懷,感謝所有支援自己的親人們。在什麼時候都要有一顆孝親敬老的心!

  以孝親為主題的範文2:孝親敬老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現代都市裡的兒女們,都因為需要工作而把老人丟在家裡不管。甚至有一些老人被兒女虐待、殘害。這些不孝順、反而是虐待老人的兒女們沒有想過,你的父母不僅生了你,還辛辛苦苦地把你養大,他們用無盡的愛,指引你,幫助你。到現在,他們老了,你連基本的關心都做不到嗎?

  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患了病,手已經拿不穩東西了。有一天吃飯的時候,老人又因為拿不穩飯碗而把飯菜灑了一地,碗也摔碎了,老人的女兒就指著老人破口大罵:你怎麼又把飯菜給灑了,還把飯碗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不知道我有多忙呀?你是不是成心要把我累死?於是,她就不許老人在餐桌上吃飯了,而是把老人趕到牆角蹲著吃。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要遭別人罵,傷心極了,常常在牆角流淚。我聽完這個故事後,也很傷心,這個女兒怎麼可以這樣子對他年邁的父親?

  我們不應該這樣對老人,而應該是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我們可以常去敬老院探望老人,幫他們打掃衛生、遞茶端水、陪他們聊天,也可以多陪他們出去公園走走,感受空氣的清新、陽光的明媚與花草的香味。雖然是小事,但是老人們一定會感到幸福。

  古代也有許多孝敬老人的故事,比如《黃香溫席》: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紀剛剛九歲,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的帳子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使蚊蟲避開;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還有《臥冰求鯉》:王祥的繼母因為王祥不孝而生氣,導致患了病,父親就叫來郎中,給繼母治病,郎中說繼母患的這種病要喝鯉魚湯才能治好,王祥就去已經結冰的河上,脫掉上衣,躺在厚厚的冰塊上,用自己的體溫融化掉一部分冰,再砸開剩下的冰,只見冰下有許多鯉魚,他不顧天氣的寒冷,伸手進冰水裡抓了兩條鯉魚來,回家給繼母煲鯉魚湯喝。這些故事真讓我感動,為什麼現代人就做不到呢?

  孝順不是金錢,不是錦衣玉食,而是愛。如果有愛,即便只是一聲問候、一個電話、一封信或是一件小小的禮物,老人們都會感到很幸福;如果有愛,工作很忙,不能看老人就不會成為自己的藉口;如果有愛,父母的嘮叨就會變成美妙的音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孝順。

  以孝親為主題的範文3:孝親敬老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孝敬長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何況我們人類呢?

  回想一下,當我們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時,第一次邁開步子時,第一次講出一個語無倫次的故事時。是誰在細心地教導我們?是誰在耐心地引導我們?是父母。當我們遇到困難,是父母給予我們鼓勵;當我們受到委屈,是父母給予我們安慰;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是父母為我們慶祝。如果說母愛是一把大傘,為我們遮風擋雨;那麼,父愛就是一片海,容有對子女的關愛!因此,不管父母對我們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孝敬父母。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公益廣告:過年了,老人孤苦伶仃的過了一個黑暗而又寂寞的年。看完這個廣告,我不禁感慨: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忙了,變得自私了,也不回來看看養育自己的父母了。這時,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只圖個平平安安。”是啊,父母不圖有什麼回報,只要兒女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是一句問候也好。兒女忙了,老人一個人在家,因此,也有了更多的“空巢老人”。我們儘量不要給父母物質上的親情,因為花再多的錢,也沒有陪父母聊聊天,吃頓飯的好啊!

  古代人身上的中華傳統美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說,晉朝的吳猛,他8歲就懂得孝敬父親。沒到夏夜,她總是赤身坐在父親身旁,任蚊蟲叮咬也不驅逐,怕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看完這個故事,我感觸很深。吳猛8歲就那麼懂事,為了讓父親睡個好覺,寧肯自己被蚊蟲叮咬。然而,現在的孩子也許都十幾歲了,還不知道體諒父母。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自己想一想,自己關心過父母嗎?父母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他們頭上的白髮有多少是因我們而長的?我們長大了,工作忙了,不再回去陪父母了。可是,還有什麼比親情還重要?

  這時,我不禁又唱起了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