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

  電影《我的教師生涯》講述的是1963年夏天,主人公陳玉由於出生的原因,來到遠離家鄉,遠離初戀愛人,遠離師範學校的老師,來到大山深處的月亮灣小學教書,從而開始了他坎坷的教師生涯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帶著好奇和興趣選修了教育電影賞析和評介,我們的龔老師是位平易近人、特別有思想的女老師,她提到,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就在幾天前剛過了今年的教師節,所以我們第一堂課觀看的電影就是《》。

  看完這部電影后的這幾天,有時總是不經意的想起和思索這部影片,想起這部影片,腦海中反覆迴盪著這幾個字:平凡中的偉大,同時這部影片也反映出社會背景的變化,樸實的愛情、親情……

  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這部影片,每每看到那些在我們眼裡看來特別幼稚、無知的場景時,同學們往往是忍俊不禁。《我的教師生涯》講述了一名鄉村教師陳玉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他的一生全部奉獻給月亮灣這個貧困的山區,從最初的從一名風華正茂的青年到一名白髮蒼蒼的老頭,他一生都在勤勤懇懇做一件事情: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平凡的一生無聲地演繹了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經典。

  我本人讀的是師範專業,在放這部影片前,老師對我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從教職業的特點,時代性,生活來觀看這部影片。雖然看電影時許多場景令我忍不住笑,但是縱觀其中的時代跨度,很多東西都使我忍不住心痛,給我印象極深的是陳玉教書的學校有一面土坯牆,上面有醒目的標語:以階級鬥爭為綱。經歷過***、***……,在這一切不好的背景下,感動的是陳玉永遠不變的奉獻的心,他的那份堅持,對學生的愛,幾十年如一日。因為對學生的愛,他遭受到不少迫害,失去了回城的機會,失去了愛情,也使自己這一輩子生活在月亮灣。我不知道自己將來會不會走上教師崗位,但是陳玉那種為孩子的付出,堅守教師崗位,甘於平凡的精神深深的鞭策著我。

  是的,也許在這個社會,像這樣的老師只是極少的。有人說,山村教師,依山而立,雄壯的骨骼挺拔如鬆,高潔的靈魂燦爛似霞,從燭光中走出不倦的身影,在陽光下撐起一片知識的綠蔭;一群燦爛的文字跋山涉水,穿透堅硬的黑板,走過殘喘的桌椅,破舊的教室,大面積攻佔貧瘠與愚昧的堡壘。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處處都能看到鄉村教育的落後,這也反映出鄉村教育和教師需要關注與關懷。

  在這部關於教育的影片中,我們也體會到那份樸實的愛情和親情,周敏對陳玉愛情的始終不渝,辭世之際,陳玉找出落滿灰塵的手風琴,為她深情的拉起了琴。琴聲迴盪在天際,久久不願散去……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也使我為他們為之感動。陳玉對兒子的愛,葉寶富父親對其的愛,吳春燕對女兒張曉陽的愛……

  總之,這部電影拍得樸實、感人,表現出了平凡中的偉大,表現出了創作者對鄉村教育的關注,也使我備受感動,領略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真諦。

  篇二

  電影《我的教師生涯》講述的是1963年夏天,主人公陳玉由於出生的原因,來到遠離家鄉,遠離初戀愛人,遠離師範學校的老師,來到大山深處的月亮灣小學教書,從而開始了他坎坷的教師生涯的故事。電影情節感人至深,讓我再一次被鄉村教師的偉大所感動!

  主人公陳玉是個治學嚴謹,不被世俗所同化的優秀教師。

  在60年代的農村,正規師範畢業的老師並不多,但陳玉卻是其中之一。他由於給學生傳授生理衛生的知識,而引來非議。其實,就是在現在的農村小學能夠給學生講授和性有關的知識的老師也是鳳毛麟角啊!可以說電影中的陳玉應該是一個思想新銳的人物,所以他招到人們的非議。

  在80年代,當陳玉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時,年輕人勸他副科讓主科,但陳玉卻說“我按照教學大綱上課,有錯嗎”。在升學的壓力面前,能頂住壓力讓學生全面接受教育的老師並不多,更不要說是老年教師了。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執著,他的一個學生成了歌唱家。

  作為教師,每一天做的都是重複的事情,有些甚至可以說是芝麻小事。但這每一件事不論多小都不能不做,且不能間斷。因為這是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而教師是他們的領路人,是他們成長的見證人。因此,我們會為孩子的進步而欣喜;為孩子的固執而煩惱;為孩子的退步而自責……

  電影的結尾很有韻味。步履蹣跚的陳玉老師在月亮灣的一處風景前給自己留影。咔喳一聲,老人的身影沒有留下,有的只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教師不正是如此嗎?一輩子的清苦,默默的離開,留下身後最美的風景。

  老一輩的教師是我學習的榜樣。惟有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教育事業,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才不愧於“教師”這一光榮稱號。

  篇三

  開始看題目以為是主旋律片子,完全是衝著梁家輝來的。但看著看著漸漸忘了他,只記住了那個在鄉下度過一生的陳玉,那個愛護學生、堅持理念、熱愛音樂、性格要強、死愛面子的知青教師!這就是戲精的厲害,演什麼像什麼!——相對而言,秦海璐無疑要遜色許多。

  本片以***為背景,但沒有在這上邊過多停留,我認為處理的很好。

  情節像時間一樣緩緩流淌,一年又一年,水漲了又退,草黃了又綠,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們在不斷重複和堅持著這平凡簡單而有瑣碎的點滴,腰彎了,發白了,而這還沒有變。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只是為了心中那一點想法:不能可惜了孩子,不能對不起孩子!

  在醫院長長的樓道里,陽光把兩個相互攙扶的影子拖得老長;在綠樹籠罩的小院子裡,躺椅上,老伴講起了多年前的故事,眼角的淚水隨著悠揚的琴聲一起飛揚;電視裡,當昔日的學生在舞臺上放聲歌唱,電視機前,老兩口激動而欣慰。

  樸實而平淡的場景,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想起了曾經做過老師的父親。我找到了他們的影子。

  所以,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真實。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或者說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