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作文後的讀後感

  寫完作文之後,學生還想練練筆,於是又寫起讀後感。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漫漫人生路上,變幻莫測,氣象萬千。筆直開闊時,你可飽覽路旁那一道道風景;蜿蜒曲折時,你須走過途中那一個個拐角。

  書中的主人公楊柳依原是個活潑、陽光的女生,但因為父母婚姻觸礁而逐漸變得強硬,自我,冷漠。面對支離破碎的家庭和無助的母親,楊柳依決心幫助母親走出低谷,找回自我。在死黨小美和“勁敵”蘇閣的幫助下,她變得隨和、開朗起來。也學會了寬容、理解,最終使家庭重拾溫暖與美好。

  相同的年齡,不同的命運。與楊柳依相比,我是幸福的。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能夠享受著爸爸媽媽細膩無私的愛。而正因如此,我便不能深刻體會到楊柳依的感受與心情。在人生的拐角處,她彷徨過、糾結過、也迷失過,最終在周圍人的幫助下,重新找到了方向。或許,拐角即是轉角,經過漫漫長夜,才能擁抱黎明的曙光。

  人生中總會遇到那些你看似無法戰勝的挫折。當你對它無計可施時,會出現一個拐角,只不過看起來毫無希望。你會怎樣選擇?奮勇前進還是知難而退?如果你退縮了,那麼等待你的只有失敗;如果你奮進了,拼搏了,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出現呢?

  提起西楚霸王項羽,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而他在烏江自刎一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楚霸王兵敗垓下,奮力殺出重圍,殺至烏江邊上,又被漢軍團團圍住。烏江亭長勸他渡江,日後還可捲土重來。可項羽認為自己“無顏以對江東父老”,於是繼續殺入漢軍陣中,後因寡不敵眾,退回烏江邊上,自刎而死。

  如果項羽肯接受亭長的建議,能走過烏江邊那一個拐角,捲土重來,或許歷史將為之改寫;或許,楚漢之爭的勝利者將是項羽;或許後世對項羽的評價,不會是:“有勇無謀”,而是***。

  如果我們能不畏艱險,勇敢地挑戰困難;如果我們能勇往直前,樂觀地面對挫折;如果我們能永不放棄希望,勇敢地走過那一個拐角。我相信生活絕對不會讓我們失望!

  拐角,也許是我們生命行進中的一道道坎,也許是我們生命成長中的一個個結點。正如臺灣作家龍應臺所言:“一件事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走過一個個拐角,猶如經歷一次次修煉。修煉中我們獲得生活的智慧,獲得生命的昇華。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的拐角處,我們需要的是樂觀和自信。勇敢地走過那一個拐角,你將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抵達更加燦爛的遠方!

  篇二

  向德榮先生的博文《習慣成自然》讀後獲益匪淺,撰此小文,作讀後感,與博友、Q友交流,共勉。

  《習慣成自然》僅有700來字,但卻把人們的行為習慣的產生與形成、特點與作用、培養與改變以及人的思想、行為、習慣、性格、命運之間的相互關係闡述得明明白白。真乃令人佩服之至。

  “習慣成自然”是我青年時期就開始關注和踐行的一個人生命題。在河南省焦作中學讀書時,為了與同學們一起養成好習慣,避免和克服壞習慣,作為年級團支部書記,我曾在教室的黑板上抄寫:“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成自然,自然日久成品質”,警示大家,並盡力提倡晨長跑,晚散步;坐立走,要正直;當日課,當日完等行為習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現役時期,一切行動都按照三大條例***《內務條例》、《佇列條例》、《紀律條例》***進行,機務工作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但是,自由活動時間和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個好習慣和壞習慣的問題。當時,我和河南籍的兩位戰友,約法三章:一是不抽菸;二是不說髒話;三是不蹉跎歲月,自主掌握的時間學文化科學知識,不消耗在牌桌上。約法三章成為習慣,一直堅持至今。退休後,幾度在自學考試輔導班、成人教育脫產班、國際合作教育、武術職業教育、成教專科與自考本科套讀等院校,做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我執著地提倡養成大學生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學習自主、時間自控、途徑自選、心理自調、法紀自律、交往自謙、生活自理,還適時將“給你一種思想,你將收穫一種行動;給你一種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給你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給你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的名言,推薦給同學們,啟發大家培養良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完成學業,陶冶性格,收穫好的命運。

  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任務是培養品學兼優建設人才,言教是教師的職業責任,身教是教師的本質要求。基於這一理念,執教53年來,我嚴於律己,躬身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這就是:

  對於工作,敢、幹、甘。即敢幹、實幹、甘心幹。

  對於困難,韌、忍、認。即堅韌、忍讓、認規律。

  對於人際,誠、信、實。即心誠、守信、講實在。

  對於待遇,清、平、樂。即清貧、平淡、永樂觀。

  在身體保健方面,

  勞逸結合,勞為本;

  葷素無忌,素為本;

  喜怒適度,喜為本;

  節制嗜好,拒為本。

  形成了自己的個人形象:好學、善思、勤耕、擇善、拒惡、律己、謙和、容人。

  篇三

  心理問題已成為現在學校教育最棘手的問題,不良心理會對現代教學帶來極大的危害。

  我在寒假期間閱讀了有關學生心理學的一些著作,其中對我影響最深,而又有很強針對性的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這本書試圖通過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來解決或消除一些學生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促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讓教學始終執行在良性軌道上。

  此書首先解釋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因為只有對心理問題的正確界定才能實施對心理問題的探究。然後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首先介紹當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幾種傾向,其次分析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後提出相應的措施。

  該書的第一部分闡述了當前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是該書立論的動因和出發點,也是從事研究的前提。我通過兩年的從教發現不少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厭學、執拗、自我為中心、孤寂等幾種。

  該書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原因。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是該書的核心部分,這是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必須首先剖析的。作者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做了針對性的社會調查,認為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內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觀世界的影響兩個方面。內部主要是由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隨之出現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其中家庭是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溫床,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都來自家庭,家庭的氛圍和家庭經濟以及家庭成員的素質、態度是其產生的直接原因,學校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學習的壓力。此外社會的冷漠和殘酷促成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該書的第三部分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是該書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作者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後,根據實際,提出相應的措施。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學校教學,這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的主渠道。以班主任為核心,多角度進行輔助教育和薰陶;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教學。

  從現象羅列到揭示本質,最後展現具體措施這是本書的特色。由於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和相應的操作方法,因此有很強的教育性和指導性,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援。以前自己對生活和教學中的現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論事,缺少對隱含在表面之下問題的深入分析。每天與學生相處,可對學生還是不甚瞭解。每天都在處理一些沒完沒了的瑣碎事情,許多事情的處理都比較的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剪不斷理還亂,花了大量時間,做了大量工作,但卻把握不住中心。此書豐富了我的專業知識,並接觸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發展動向,使自己的教學工作能夠置身於一種新的高度,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