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秀作文素材走與停

  人生有無數條道路,偶爾停下來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或許會比一個勁地走會有意義的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

  人生有無數條道路,有時我們停下腳步,猶豫、彷徨;有時我們又邁開大步,堅決、果斷。我這裡有一個故事,聽了之後,或許對走與停有新的見解。

  在黃色的樹林裡有一條羊腸小道,那麼幽靜,荒蕪,時時冒出的野草更添幾分神祕與淒涼。

  這時,兩個人來了這裡,一個是阿昌,一個是阿新。他們兩人是情同手足的摯友,他們一起出來闖蕩世界,漸漸地,兩人漫漫的旅途中,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恰好,他們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樹林。

  兩人同時被樹林優美的景色所深深吸引,阿新更是幻想好了用自己所積累的財富在這樹林中建房、安家。於是他毅然地對阿昌說:“朋友,我就在這兒住下了,如果你願意,與我一起在這樹林中做個伴;若不願意,我也不勉強你,我會衷心祝願你一路順風!”阿昌思索起來:在這世外桃源安個家豈不逍遙快活,如果我就此停下,萬一前途有巨大的財富我豈不錯過了!管它呢,我還是繼續走吧!

  於是,第二天一大早,阿昌便辭別阿新,走進了那條幽深的小路。

  誰料想,前途並不像阿昌所想象的那麼平坦,反而到處都是荊棘,到處都是泥濘······稍不留神,便劃出一道道血口子以及滿身的汙穢。而阿昌的包袱也被***給叼走了,又累又餓的他開始想放棄了,正欲轉身回去,但又轉念一想:說不定財富就在前面,而我此時放棄,豈不與它擦肩而過,從而遺憾終身。於是,阿昌靠吃野果、喝山泉而艱難地向前探尋······

  就這樣過了1年······

  “哦,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擺在阿昌面前的是足足有100餘噸的黃金,以及不計其數的鑽石、珠寶······還有巨大的四字箴言:前進,行走。終於,阿昌成功地找到了聞名遐爾的“世紀寶藏”,因而衣錦還鄉。

  當他又來到那片依舊美麗的樹林找尋他的夥伴時,阿新已經變得奄奄一息,原來,阿新在樹林裡建了房後,沒有努力上進,整天坐吃山空,最終財富揮霍殆盡,落得窮困潦倒、疾病纏身的下場。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阿新淚流滿面地說:“枉我平素如此精明之人,竟不懂唯有“前進,行走”才會成功地道理。”最終,阿新帶著他一生的悔恨而步入了天堂。

  故事完了,但它給人的啟示卻源源不斷。不錯,正如那四字箴言所說:“只有前進才會成功,只有行走才會勝利。”

  2

  從前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烏龜和一隻兔子比賽跑步,兔子跑累了,就躺在石頭上睡著了,結果,不停在走的烏龜理所當然的贏得了比賽。

  大人們常用這樣的故事告誡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斷奮勇向前,否則就會像這隻兔子,最後輸掉比賽。然而我想,兔子的錯誤並不在於它在半道上停了,而在於它沒把握住這個“度”,試想,如果休息個五分鐘,起來追趕烏龜,那兔子的領先也就可想而知了吧。

  所以說,相對於一味向前走,適當的停歇並非不可取,我認為,這反而非常必要。

  戰國時期,謀士蘇秦遊說秦國,推銷他的逐個擊破之法,結果不得秦王賞識。我想,如果當時的他仍然一味堅持遊說秦王和諸侯各國,或許他必然被撞得頭破血流,鬱悶而終。然而,蘇秦卻選擇停,暫時放下游說的努力,回到家鄉,重新苦讀詩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停歇後 ,他重新出徵,掛上了六國相印。

  同樣,越王勾踐的例子也值得我們借鑑,在於吳王夫差大戰後被俘時,他並非選擇繼續與吳王抗衡,而是臥薪嚐膽,養精蓄銳,放下向前的腳步,停下來修養三年,最終,在三年中的吳越之戰中,大勝秦國,一報雪恥。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暫時的停歇不一定不好,反之,一味向前,也可能代表滅頂之災。

  隋文帝在公元五百十七年,擊敗了後周,再一次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當時的國家,經過連年戰亂,百廢待興。身為一國家之君主,他理應下令修養生息,減輕百姓稅賦,並停止苦役,減少戰爭。可為了加速國家發展,他依然下令開通京杭大運河,並三次南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後,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確,把刀磨快了,看起樹來也自然就方便了,而同樣,把身體休息好了,走起路來也自然就快了,這或許是同一個道理吧。

  停,是為了更好的走;而走,也是為了更好的停。這其中的分寸把握,也或許體現出你我的智慧與否吧。

  3

  生活中,我們總在為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奔走,跨過險灘,穿越荊棘。每當我們想要放鬆一下時,總有一個聲音在冥冥中響起——要堅持,不可以就此停止。於是,我們又背起沉重的行囊匆匆趕路了。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停下”並不意味著鬆懈,更不等於放棄。適時地停下,是對往日的總結,是對自身的及時調整,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前方的挑戰。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不僅是生活的境界,更是智慧的明達。

  “走”需要勇氣,“停”則需要更大的勇氣。幾千年前孔夫子就教育我們——“生無所息”。在人們心靈和社會觀念的辭典中,“永不停息”被賦予了理想主義的色彩,成為人們崇尚的品格。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不管環境的變化,不知疲倦地一味走下去,常常讓我們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現實的生活就像在大海上航行,在接近目標的途中,不知什麼時候會遭遇風暴。當暴雨突至,與其冒著可能翻船的危險頂浪而上,不如暫時改變航向以避開風險,等到雨過天晴再繼續起航。

  古語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停下,不是庸者之姿,而是智者之態。生活中,難以抗拒的困難面前,以首先保全自己的方式當停則停,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大智慧。

  對於生活,走與停同樣重要。生活的法則要求我們該走就走,當停則停。如果我們應要與生活的法則對抗,一味按主觀願望走下去,那麼我們將遭遇的可能不僅僅是失敗。二十世紀中葉,人類曾對大自然宣戰,在最初微小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可以戰勝自然,改天換地。其結果卻是近乎瘋狂的行為造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生態危機,差點葬送了全人類以及整個地球上的生命體系。

  為了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應該承認生活的法則同自然的法則一樣,不必抗拒。我們應該對自己能夠控制什麼何不能夠控制生麼進行理想的評估,面對生活的海潮,建立平和的心態。在生活中自如地把握航向,該向目標直奔的時候,就保持航向,勇於前行;該迂迴暫緩的時候,就及時停下,避一避風浪。

  該走的時候,堅定的大步前進;當停的時候,果斷地適時停下,以最適合的方式,自信地抵達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