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考生要做好作文素材的積累,在寫作時才不會語言過於枯竭,作文素材是一篇作文的點睛之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享文化之繁華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葉扁舟,來到歷史的彼岸:與蘇軾探討人的渺茫與偉大,與陶潛共享帶月荷鋤歸的美好,與李煜分擔愁如東流水的感傷……用一指墨香,看盡文化之深邃與靈動。

  文化從那翻滾激盪的黃河開始,便扎植於我們的心田,鐫刻於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國結,那元宵佳節的燈謎,那雄偉的華夏庭院,無一不是珍貴的傳統元素。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正因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發絢爛壯美。 把文化作為生命的行囊,便讓靈魂與文化一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墨香之間。

  文化,流淌在悠遠的簫聲中,訴說著哀怨與愁緒,文化,也瀰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嘆盡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轉於錦瑟之間,輕攏慢捻之間淨化內心的汙穢。本無生命的樂器與樂曲結合在一起,便成為了文化的載體,寄予著心靈的世界,承載厚重的文化。

  不僅僅在絲竹間,文化也在素淨的宣紙上蔓延而來。張大千伏在洞底繪出的夢幻敦煌,訴說著那千百年前人們的信仰;齊白石著手畫出的自然風物,亦傳達著生命的靈動;壯觀的《清明上河圖》,也刺激著美的神經。中國畫中的水淡雲輕,妙手丹青的一點一描,拓開的不僅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之魂由筆底傳承。

  同樣,龍飛鳳舞的字亦為文化之腑臟;顏真卿規正而又灑脫的筆鋒,王羲之雋秀玲瓏的字型,張風子如帶般拂過的清新之風,無一不是文化的符號。那揮灑自如之間掩蓋不了中華文化之含蓄內斂,那筆鋒迴轉之間亦彰顯著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瀾,亦雪底蒼松。

  文化如遼遠的江海,包容著一切。既有張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飄渺爛漫。那篇篇詩詞,字字珠璣,詩人惜字如金,落筆生花,留給世人一片芳華。 文化之美常浮蕩於我心間。那裡有軒榭廊道,那裡有至臻服飾的繡扣,那裡更有吟唱千年的戲曲,那是中華之精髓,炎黃子孫之傲骨。它如枝頭的梅花,傲吐芬芳。

  願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滄海,享那份美好與摯真,低吟文化之妙語,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這樣的行囊,希望我們共同擁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2:閱讀的三重境界

  人生天地間,總要與外界發生聯絡。而閱讀,則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閱讀分為若干種,絕大多數人的閱讀屬於消遣性閱讀。這種閱讀的目的就是打發時間,說得高雅點,是讓時間不至於白白流逝。瀏覽網頁,翻翻報紙,看看電視,瞭解一些熱點新聞,蒐集幾件明星八卦,打探哪裡出了奇人異事,瞅瞅又有幾個老虎被調查……邊看邊樂,然後與志同道合者大擺龍門,是很愜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閒人們的閱讀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閱讀有相當的比重也可歸入此類,我們青年學子,有時也願意做這些消遣性的閱讀。為的是放鬆放鬆,調劑一下有些枯燥的學習生活。我覺得,“消遣”是個中性詞,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歸入褒義,畢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託,這總比無所事事、無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閱讀的第二重境界,我稱之為充電式閱讀。這種閱讀有明顯的現實“功利性”,頗有現躉現賣、臨時抱佛腳的意味。以我為例,該交綜合性研究作業了,我才上網搜尋相關的材料,包括成本的書、雜誌,相關論文,然後挑燈夜戰,快速掃描,從中篩選自己用得著的礦石,冶煉、提純,最終形成自己的產品。這樣的閱讀,效率高,印象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腦裡面的東西感覺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品位。出於很近視的目的,其效果卻是長久的,這樣的閱讀,其實就是我們成長的臺階。

  聽說大多數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閱讀大都含有某種“功利性”。這不是壞事。關鍵是要將這些資訊合理轉化,切忌生搬硬套,機械照搬。否則的話,這種閱讀就成了***,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閱讀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閱讀,或者叫心靈性閱讀。這樣的閱讀完全是個人的興趣所在,閱讀的過程,也是修養身心、陶冶情操的過程。據說,這樣的人,看經典的影視作品,會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與劇中人的命運相喜悲;看喜歡的文學名著,常常會如五柳先生“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還沒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會向這個方向努力。

  魯迅說過,要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盧梭則強調,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道出了讀什麼書和怎樣讀的問題,明乎此,力行之,便會臻於大境界。

  3:差別待遇

  讚揚與責罵的差別在哪兒?

  對於小明來說,是一百分與九十八分間的毫釐。

  對於小亮來說,是及格與不及格間的跨越。

  看似的差別待遇毫無道理,仔細思索卻能悟出其間的合理。

  如他人言、人生來不平等,自呱呱墜地時起,每一個生命便是一個獨自的個體,有著其屬於自身的優劣與價值,生而如此,又怎能以一條統一的刻線,單薄的規矩丈量一個個鮮活而獨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聖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張,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敵國的巨賈,有位極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是,而孔子,則成為後世稱讚景仰的偉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於其能準確地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優劣長短,揚其長補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為這樣的“差別待遇”,才使得每個人都得盡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會對於每個人,應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既不能缺少轟隆雷鳴的馬達,也不能鬆懈默默無名的一顆小小螺絲釘,可能對於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無無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盡其所能的結果,若是我們只是用統的標杆來評價不一樣的人,那世間將會埋沒多少奇能與怪材!

  是的,我們社會需要差別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發需精確到小數點後十多位,而***恣意的書畫只求神形俱備即可;正如廉頗以身經百戰顯赫戰績位列上將,藺相如以如蓮巧舌精巧說辭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國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鋪寫精緻,《我在故官修文物》中一雙雙巧手以古物刻寫精華……各行各業,各得其所,差別待遇而實現整體的共贏!

  由此觀之,作為肩負向國家與社會輸送人才的責任的學校,更應拋棄條條框框,拼棄墨守成規之道,改革創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個莘莘學子的獨特光華,以不同的標準,相同的誠意,培養出各取所長的棟樑之材!差別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準則,同樣的期許。

  我一直堅信,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芳華,每一個存在,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而我,願養我浩然之氣,展我獨特風采!

  “差別待遇”不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