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作文

  千年歷史,悠悠古國,乃為我中華!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那是《詩經》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華美的楚辭,楚楚動人;那是孔孟思想,百家爭鳴;那是大唐華章,仙樂飄飄;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長城的細細青苔,那是嶽麓書院的依依夕陽……漫步在中華的歷史文化裡,多少人醉得不知歸路,沉醉於那泛黃的書頁,將精華與糟粕統統吸收。

  因為深愛你,我們忘了去洗淨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覺中,流水靜默不流,華美的書頁在一頁頁腐朽。

  我們變得自大,我們變得驕縱。大宋宮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們忙著作詩寫賦,用程朱理學教化子民時,北方的鐵騎席捲了中華;康乾盛世,書生們忙著去作八股,去作經注考證時,大洋的另一端,開始了科技革命,改寫了歷史……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們有地動儀,我們有早他國一千多年的圓周率。可是,我們的土地上蘊育的是以農為本、固步自守的黃色文明,我們有鄭和去炫耀國威,可是我們沒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我們有李白杜甫,卻沒有哥白尼牛頓;我們知道天朝上國,卻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們陶醉於自己,卻忘了重視審視自己的文化……於是,我們隨著歷史的腳步逐漸落後了……

  歷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熱情並沒有冷卻,我們又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細地審視……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樣的筆尖為自己的文化做手術---他是魯迅。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文化,而是太愛,以至於束縛了自己的靈魂。他,讓我們深深的明白,不能因為情感而影響對文化的認識,不能用迷信取代理智。

  旭日東昇,新的陽光在衝散著陳腐的氣息。嶄新的人們放下了對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我們終於衝破了對情感的依戀,用一分理智去審視自己的文化。我們的目光變得客觀、理性而又智慧……

  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震動;中秋賞月,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將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還要將中華文化的精華髮揚廣大!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裡時。可別忘了,你更應該重返故里,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的歷史,永遠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篇二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絃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並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裡,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並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建立了影響身後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後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瞭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瞭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核心,就能瞭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瞭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篇三

  自幼,我就住在爺爺家。每每在蛙唱蟲鳴的夏夜,聽著小溪“嘩嘩”的歌聲,拉著爺爺粗大溫暖的手,坐在大交椅上,數著天上閃爍的星星,手上是那本《杭州的故事》,耳邊是爺爺說不完的英雄好漢。直到月明星稀,夜深露涼時,才靠在爺爺肩上沉沉睡去。在夢中,我成了手持三尺青鋒的小青,率領蝦兵蟹將們,驅趕萬頃波濤,漫上金山寺,去追殺那個不近人情的法海;在夢中,我又成了身披金甲的錢王,身後是百萬雄兵,眼前是震耳欲聾的江潮,手持硬弓,搭上利箭,面對一次又一次襲來的潮神,毫不退縮;在夢中,我成了一手提酒壺,另一手執破蕉扇的濟公,唱著“鞋兒破,帽兒破”的小調;在夢中,我成了頭戴方巾,手持竹杖,足踏芒鞋的蘇東坡,督率杭州的百姓,共同修築西湖蘇堤。

  這樣的生活已過去了很久,那本《杭州的故事》已不知所蹤,直到某天再次讀到這熟悉的書名,設法尋覓,但還是找不到這本書。直到有一次,我和爺爺翻箱倒櫃,在一個隱密的地方找到了久違的它,它安靜地躺在一角,我驚喜地翻開那舊得泛黃的書頁,開始重溫那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夜深了,我仍在看書,那些故事太精彩了,直到我深吸一口氣將書本合上,揉著那疲倦的眼睛,抬頭望了一眼小鬧鐘,嚇了一跳:“呀!凌晨一點了!”

  漸漸地,我長大了,再不能從爺爺那兒滿足求知慾了。手中那本《杭州的故事》成了我心靈的珍藏。孤獨的我走遍書市,去尋找我新的慰藉。這裡有“齊國、治家、平天下”的《論語》;這裡有堪稱千古絕唱的《史記》;這裡有讓人浮想連翩的《聊齋》。唐僧師徒的堅韌,梁山好漢的無畏,傳授我做人要有理想;孔明的大智大勇,教我誠信最重要;《紅樓夢》的滴血灑淚,讓我懂得封建帝王的殘暴。

  如今,我長大了才懂得,是中華文化哺育了萬千英豪,一脈相承寫出了一筆筆輝煌。他們的名字叫勇敢、堅強、聰明、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