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經濟發展培訓心得體會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下面是旅遊發展培訓心得體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旅遊發展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中國旅遊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每年都以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旅遊景區作為重要的一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機遇。此次,我作為一名普通學員有幸參加了為期五天的茅山旅遊風景區培訓班,培訓班有多名資深專家和高校教授授課,授課內容全面,新穎,實用。使我受益匪淺,感想頗多。

  一、加深了對旅遊景區星級的認識旅遊景區星級的標誌是等級,形象、價格、服務質量的象徵,能夠非常直觀的反應旅遊景區的硬體實施,軟體服務水平,對旅遊景區的星級評定宗旨在於加強對旅遊景區的管理,提高旅遊景區服務質量,維護旅遊景區和旅遊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

  二、強化了自身的旅遊景區管理知識結構

  目前自身所掌握的旅遊景區管理知

  識大多是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實際經驗還是比較少,知識結構也不夠合理,通過這次培訓班交流學習體會,向專家教授學習管理方面知識與經驗,自己的知識儲備又得到了一次加強。

  三、瞭解了旅遊景區服務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資訊、諮詢服務、投訴處理、應急處置、緊急救援、旅遊保險等旅遊公共服務體系,以滿足旅遊者需求為導向,推進旅遊諮詢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建設,規範道路、景區等設施的標識系統和景區解說系統,增強旅遊公共服務能力,提高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四、瞭解了旅遊環境的重要性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建設安全有序的旅遊目的地;增強城鄉居民的旅遊參與意識,自覺維護旅遊環境,發揚熱情、好客的民族傳統,建設友好型旅遊目的地;豐富適應旅遊者的服務語言,優化語言服務環境;進一步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和誠信旅遊網建設,引導旅遊企業規範經營,打造良好的誠信經營環境。

  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和綠色旅遊,制定並推廣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品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標準,推動環境保護型開發、資源節約型經營、環境友好型消費;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建立綠色飯店和生態景區,建立完善汙水與垃圾處理系統,減少汙染物排放,穩步提升旅遊環境質量。

  通過五天的培訓和考察,我受益良多,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就要有深入研究的勁頭。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還不豐富,需要學習和請教的地方還有很多,學海無涯苦做舟,百尺竿頭從頭越。要努力夯實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積極積累實際經驗,理論密切聯絡實際,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旅遊行業管理人員。

  旅遊發展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5年3月18日至23日參加了為期6天的縣旅遊經濟發展專題培訓班。培訓班採取浙大教授授課和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旅遊業發展規劃,旅遊專案融資、旅遊品牌營銷與策劃等專題,並就廣德縣如何培育旅遊經濟支柱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做了探討。

  通過學習,感到我縣鄉村旅遊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層次不高,特色不明顯。農家樂不是農業文明的簡單堆砌,而是農耕文明的沉澱和展示,是農村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濃縮和昇華。而農民的思維特徵是實用性強,重模仿、輕創新,經營理念雷同,方式單一,體現在庭院樣式、室內陳設、菜餚品種等都比較相似,缺乏個性化色彩。同時,受文化思想觀念的束縛和侷限,他們未能深入挖掘鄉村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絕大多數仍處於簡單的“農家吃”水平,甚至連觀光、採摘等較低層次的活動也無法開展,總離不開“換個地方打牌、換張桌子吃飯”的模式,顧客重遊率很低。

  二是科學發展意識不強。旅遊景區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景區的內涵和品質,而鄉村旅遊首先依賴於硬體環境來吸引客源。農家樂大多建在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或農地,這也是吸引城裡人前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部分農家樂在吸引人氣帶旺財氣的同時也汙染和破壞了附近的環境,而旅遊設施的修建也挪佔了大量基本農田。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遊客來了根本體會不到淳樸自然的山水風光,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限制。

  三是經營不夠規範。經營小型農家樂雖然所需場地不大、人員不多,但它集餐飲、住宿、娛樂於一體,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衛生、安全、消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要求較高。而我縣除了主要的幾大山莊外,其他農家樂一般是以家庭式經營為主,從業人員基本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沒有受過正規培訓,缺乏經營管理知識,服務不規範,服務質量不高。同時,農家樂管理涉及到農業、旅遊、工商、衛生、消防、公安、環保、文化等多個職能部門,而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扶持、規範這一新興產業,目前還未形成較為健全的協調機制,因此,出現了發展不規範、服務不規範、監督不規範的現象。

  針對我縣農家樂休閒旅遊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加強四個結合:

  一是文化保護與文化創新相結合。中央有關檔案強調,要“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專案、民俗表演專案和農家樂等民俗旅遊專案”。由此可見,農家樂是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一個著力點,其可貴之處正是在於對我國農業文明中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保護和提升。可以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農村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包裝、優化,不斷賦予鄉土人文新內涵,促使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農家樂的吸引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

  二是資源開發與合理規劃相結合。旅遊業在本質上與環境保護、科學發展有著一致性。環境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更是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生命所在。經營者如果意識到這一點,就會主動自覺地去保護、美化周邊環境,將自身發展與環境發展結合起來,而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謀求旅遊業的一時發展。因此,切實保護好優美和諧的鄉村生態環境,合理引導、科學規劃農家樂的產業佈局和經營規模才是發展“農家樂”旅遊的必然之路。發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農家樂特色村,真正形成區域特色明顯、功能佈局合理、文化內涵豐富的發展格局。

  三是政府引導與行業自律相結合。規範化運作、標準化管理,是提升農家樂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農家樂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政府一方面要制訂出臺農家樂標準化的規程和管理辦法,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對全市農家樂進行專門的宣傳包裝,凸顯特色,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從業人員的主體作用。通過成立協會,對內加強自律,對外創出品牌,使農家樂有組織、有制度、有活力、有市場。通過規範專案管理,保障遊客和村民權益,促進有序競爭和可持續發展;形成行業自保利潤,統一服務質量和價格,避免不良競爭;引導業主間資源共享、互利互惠、聯手發展,真正實現共同致富。

  四是政策扶持與合理佈局相結合。發展農家樂,政府除要發揮引導、指導、監管作用,還要從環境、資金等方面進行扶持。要完善鄉村旅遊公共配套設施,加大扶持力度,出臺“以旅促農,農旅結合”的系列性政策措施。要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等專案,加快鄉村旅遊資源開發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鄉村旅遊區域之間合作,著力構築與周邊縣市聯網的鄉村旅遊發展體系。同時要明確農家樂休閒旅遊的佈局和專案,引導農家樂合理開發,防止盲目開發而導致虧本經營、生態環境破壞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促進農家樂有序、健康發展。

下一頁還有更多優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