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的歷史故事

  沆瀣一氣,成語,注音:hàng xiè yī qì。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下面給大家介紹。

  成語典故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

  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含義

  沆瀣:這裡指崔沆與崔瀣。唐代崔瀣參加科舉考試,考官崔沆取中了他。於是當時有人嘲笑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見於錢易《南部新書》***。後來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示例

  ◎清·王韜《淞隱漫錄》:“惟以杜子美、李義山兩集相隨,故發為歌噙,抑塞磊落,感慨蒼涼,與草堂翁~。”

  ◎日本入侵者和偽軍沆瀣一氣,鎮壓抗日英雄。

  ◎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沆瀣一氣,到處惹是生非。

  ◎皓東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四回***

  ◎公元1139年,宋高宗和秦檜沆瀣一氣,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朝稱臣納貢。

  延伸閱讀

  南部新書共有十卷,北宋錢易撰,被收入清乾隆時編集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舊本卷首題{箋後人},盡以姓譜載錢氏出箋鏗也。易字希白,吳越王宗之子,真宗朝官至翰林學士。是書乃其大中詳符間知開封縣時所作。皆記唐時故事,間及五代]。又說:[晁公子讀書志作五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作十卷,今考其標題,自甲至癸,以十干為紀,則作十卷為是,公式所記,殆別一合併之本。]案四庫所錄晁氏郡齊讀書志是袁本,但檢衛本也止有五卷,是如提要所說是合併抑有缺失尚未可知。而宋史藝文志錄此書已作十卷,則並非到了明人焦竑才著錄此十卷原本。